胞弟,習西醫,因照料兄病赴京,維新後留京佐理康有為的文書。
楊深秀:山西人,曾任山東御史,力贊新政,曾劾守舊派許應。
楊銳:四川人,曾任內閣侍讀,為張之洞得意門生,曾贊助強學書局,後加入康所成立的保國會。
林旭:福建人,曾任內閣中書,為榮祿幕客,是康的弟子。
譚嗣同:湖南人,江蘇候補知府,才氣縱橫,學識淵博,曾在湖南倡行新政,極有成效。是康的私淑弟子。
劉光弟:四川人,刑部主事,曾參加保國會。
康有為挽六君子聯雲:
殷幹酷刑,宋嶽枉辱,臣本無恨,君亦何尤?魂魄果有靈,當效正學先生,啟口問成王安在?
漢室黨錮,晉代清談,振古如斯,於今為烈。邦家況多難,恰如子胥相國,懸睛看越寇飛來。
慈禧重新訓政後,立即把新政全部推翻,已裁汰的衙門和冗員一體恢復,八股文仍然交運,武科照舊考箭刀弓石。維新變法唯一留到後世的政績,只有一個京師大學堂,便是北京大學的前身。
維新運動失敗的因素很多,西太后不支援是最大的原因。事實上,西太后是代表守舊派,而守舊派則不只是幾個人,相反的守舊派力量很大,不只在朝中,在野的很多讀書人也是頑固地反對變法。中國讀書人都是標榜奉行先王之法,所以倡行變法就是大逆不道,而變法的人也總是託古改制。
康有為提倡變法時,衛道者便群起而攻,如湖南的葉德輝給皮鹿門信中就說:“寧可以魏忠賢配享孔庭,使奸人知特遁之足貴,斷不可以康有為擾亂時政,使四境聞雞犬之不安;其言即有可採,其人必不可用。”又對人形容康有為:“其貌則孔,其心則夷。”
直接激起官場中整個反對的,是因為新政如果進行,就要打破了許多人的飯碗。在裁詹事府、通政司、光祿寺、鴻臚寺、太僕寺、大理寺等六個閒衙門的上諭頒佈後,北京城內的官吏群情大譁。接著又要裁撤湖北、廣東、雲南三個巡撫,一個東河總督和許多不辦運務的糧道,無鹽場的鹽道衙門。上諭中還說:“其餘京外應裁文武各缺,命大學士、六部、各省將軍、督撫,分別詳議以聞。”於是“群情大駭,謂帝大背祖宗制度,皆赴寧壽宮請太后保全,收回成命。”
還有“廢八股試帖楷法試法”表面上雖然沒有妨害任何人,實際上也影響極大,因為當時整個教育內容便是為了考八股,無數的讀書人日以繼夜應付考試以求功名富貴,忽然晴天霹靂,廢止了八股,讀書人們的心血光陰都付諸流水,前功盡棄。年輕的人從頭做起還來得及,年老的人豈不功名富貴無望了,他們對新政自然是痛心疾首。
梁啟超分析這些現象說:
“……今守舊黨之阻撓變法也,非實有見於新法之害國病民也。吾所挾以得拜第者,曰八股,今一變而務實學,則吾進身之階將絕也。吾所恃以致高位者,曰資格,今一變而任才能,則吾驕人之具將窮也。吾所藉以充私囊者,曰舞弊,今一變而竅名實,則吾子孫之謀將斷也。……吾今日所以得內位卿貳,外擁封疆者,不知經若干年之資俸,經若干輩之奔競而始獲也。今既……不辦一事,從容富貴,窮樂榮欲,已可生得大拜,死諡文端,家財溢百萬之金,兒孫皆一品之蔭。若一旦變法,則凡任官者皆須辦事;吾將奉命而辦事耶?則既無學問,又無才幹,何以能辦;將不辦耶,則安肯舍吾數十年資俸奔競千辛萬苦所得之高官,決然引退以避賢者之路哉。”
“張之洞嘗與餘言,以廢八股為變法第一事矣,而不聞上疏廢之者,蓋恐觸數百翰林,數千進士,數萬舉人,數十萬秀才,數百萬童生之忌,懼其合力以謗己而排擠己也。”
一個社會,保守勢力總是巨大的,談改革就是要如何消滅愚昧和反動,把阻礙的守舊力量消滅,不能消滅保守的勢力就無法革新。求變求新是時代的需要,一個社會要進步就要不斷地求變求新。(霸氣 書庫 |。。)
十二、康有為逃脫
康有為八月初五早上離開北京,傍晚到了塘沽,就搭上招商局的海晏輪。海晏輪延期,乃於初六早上改搭太古公司的重慶輪,於11時開航。這時西太后已奪取了光緒的大權,北京政變已爆發了。不過康有為在船上一切都不知道,重慶輪過煙臺停泊時他還上岸去買水果和石子。
康有為在搭乘輪船逃亡時,曾經留下兩份遺書。
一封是寫給他的弟子徐勤,託以後事,書雲:
“吾以救中國,故冒險遭變,竟至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