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部分

力機構。這就是他所說的“三腳凳”計劃。根據他的這一設想,英國將在歐洲和太平洋地區(在這一地區英國有許多殖民地)兩個理事會佔有絕對優勢。

但這個設計方案很自然地遭到美國與蘇聯的一致反對。

三,在如何處置德國的問題上,提出有利於大英帝國的“三分法”。

在分割德國問題上,英國與美國、蘇聯沒有分歧,但是如何分割德國,英國卻有自己的設想,即德國東部給蘇聯,西南部給美國,而西北部歸英國。英國為什麼要德國的西北部?因為這一地區是德國的主要工業區和出海口,佔有這一地區有利於英國戰後經濟的恢復。美國與蘇聯都反對。美國提出國際共管德國最重要的工業區之一魯爾區,丘吉爾堅持不幹。最後,美國答應給英國30億美元貸款,丘吉爾這才舒展眉頭。

四,要求美國同意英國參加太平洋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英國在太平洋地區有許多殖民地,但在戰爭中相繼被日本佔領。丘吉爾希望透過參加太平洋戰爭重返太平洋,但是美國不同意。在戰爭中登上世界霸主寶座的美國,要充任戰後世界的領導者,不願意英國分得一杯羹。

適應戰爭卻不適應和平的政治家

戰爭終於勝利了。儘管丘吉爾沒有能力挽回帝國衰敗的命運,但是,他為他的國家確實盡了全力。然而,當和平到來時,這位善於謀劃未來事情的政治家,卻顯得極為笨拙,他的許多想法都遠遠落後於新的格局。就連他最好的朋友羅斯福也說:“丘吉爾每天都會產生100個想法,但其中只有4個是有用的。”新的國際格局帶給丘吉爾的是那麼多的不適應。儘管他一度再次當選為英國的首相,但是在新的國際形勢下,他處理國務活動遠遠沒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那樣得心應手。

丘吉爾一生有三大嗜好:香檳、雪茄與快節奏的緊張生活。他每天早晨都用紅酒下早餐,一邊坐在床上喝威士忌,一邊辦公;中午和晚上更是要喝許多香檳或威士忌。他通常一邊喝烈性酒,一邊和政要交換對戰爭的看法。他煙癮大,一天要吸8支大號雪茄,雪茄簡直成了他的外部典型特徵。這兩項嗜好幾乎伴隨了他的一生。

然而,當他慢慢地遊離於權力政治之外後,他失去了快節奏的緊張生活。他太貪戀權力了!曾經有人問晚年的丘吉爾:“你最喜歡哪一年?”丘吉爾毫不猶豫地回答:“1940年!永遠是1940年!”因為這一年他擔任了英國首相,進入了英國權力中樞。然而,一旦失去權力,他也就失去了快節奏的緊張生活。快節奏的緊張生活,一般來說是以透支生命為代價的,可丘吉爾反倒是在失去快節奏的生活後,衰老得非常快。晚年時,丘吉爾曾固執地讓家人燒燬自己的一幅肖像畫,誰勸也不行。原因非常簡單:這幅肖像畫畫的是80歲時的丘吉爾。

丘吉爾的一生有對過去的追憶,也有對未來的冷靜清晰的預見。他一生創造的新詞,有許多至今還在被使用,比如冷戰(Cold War)、峰會(Summit Meeting)、特殊關係(Special Relationship)等。

丘吉爾對自己的一生看得非常清楚:他是英國君主立憲以來51個首相中最有爭議的一位,將會出現無數有關他的書,後人會對他的一生進行反覆分析和質疑。他知道自己的行為給未來的世界造成的一些後果。為了讓世人真正認識自己,他搶在他人前面,寫了自己的回憶錄。

1965年初,已91歲高齡並且得了老年抑鬱症的丘吉爾突然病情惡化。1月9日,他突然拒絕了他一生離不了的嗜好——酒與雪茄。1月24日,丘吉爾逝世。

丘吉爾走了。他用自己的理念走完了他一生的政治之路。他用堅定與藝術挽救了國家;然而,同樣的堅定與藝術卻沒有最終實現他的政治理想,大英帝國世界權力中心的位置在他的時代被徹底失去。人們不會忘記他戰時治國的才能,也不會忘記他戰後和平時期的無奈。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打工走上從軍之路(1)

格奧爾基·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生於1896年11月19日。他家裡非常窮。窮成什麼樣?朱可夫在回憶錄中說:“我出生的房子座落在村子中心,房屋破舊,一角已深深地陷進地裡,牆壁長滿了青苔,房頂長著野草。全家就一間房,有兩扇窗戶。”

這所房子裡住著一個寡婦,無兒無女。後來,這個寡婦向別人要了一個2歲的男孩,這個男孩就是朱可夫的父親。

朱可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