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70章 問題連連

汽車貸款才被恢復。

早在八十年代後期,中國就出現了私人貸款買車的情況,只不過數量並不多。

畢竟當時有駕照的人基本的都有班上,而且汽車也不是說買就能買的。機關事業單位想買車都得走後門批條子,哪有多餘的車輪到私人去買!

八十年代,私人買車就是為了跑運輸,而且由於沒有專業的汽車貸款,那時候辦的都是一般性質的貸款,不光得有資產抵押和有身份的擔保人,還得在銀行裡有關係,才能貸到款。

直到1993年,當時的北方兵工汽貿公司才提出了分期付款購買汽車的概念。

當時的分期付款有兩種方式,一是汽車經銷商自籌資金,向消費者提供分期服務。

二是汽車生產廠家向經銷商提供車輛,經銷商向消費者提供分期付款服務,等收到了錢再返還給廠家。

無論哪種方式,都需要汽車經銷商擁有比較強的資金實力,資本營運能力和風險控制能力,而具備這些的汽車經銷商,放眼全國也沒有幾家,因此分期付款的總體規模十分有限。

到了1995年,金融機構開始直接參與汽車信貸消費業務,像是一汽、上汽、津汽等企業,都成立了專門的財務公司,然後跟銀行進行合作開展汽車信貸業務。

銀行運營資本的實力,自然比普通企業強的多,在銀行介入之後,國內的汽車貸款業務才真正的開始。

但是當時國內還沒有建立起個人信用體系,銀行也缺少這方面的經驗和有效的風險控制手段,因此暴露了比較多的鋒線問題。於是在1996年9月份,人民銀行曾經下令停辦汽車信貸業務。

而為了管控風險,當時國家制定了一個汽車信貸消費額度,每年的汽車貸款數額都不能超過這個額度,以防止汽車貸款的無序擴張,從而也降低了風險。

就比如在1998年,汽車消費貸款的額度只有四億元人民幣。對於銀行系統而言,四億貸出去,就算統統還不上,也能承擔起這種損失。

以中國這麼大的市場,四億人民幣的貸款額度肯先生不夠用的,於是在1998年9月份,人民銀行出臺了《汽車消費貸款管理辦法》,為汽車貸款鬆綁。

隨後央行又出臺了《關於開展個人消費信貸的指導意見》,從此以後汽車的信貸消費有了明確的政策依據。

政策的放開,讓私人汽車消費迅速的升溫,北上廣等大城市,私人購車比例超過了單位購車比例,汽車開始走入普通老百姓的家中。

也就是這個時候,各大保險公司也開始介入到汽車消費信貸當中,保險公司推出車貸險,分攤了銀行的風險,從此也形成了銀行、保險公司、汽車經銷商、生產廠家四方合作的汽車消費模式。

中國的汽車貸款消費也開始井噴,1999年為29億元,2000年為186億元,2001年為546億元,2002年為945億元,2003年超過2000億元的信貸規模。

從4億到2000億,只用了五年的時間,這麼驚人的成長速度,也意味著其中肯定伴隨著很大的潛在風險。

終於,這個潛在風險在2003年底出現了。

由於當時徵信體系不健全,金融機構出現了大量的壞賬,車貸險的賠付率更是居高不下。大家都知道,保險公司到了要賠償的時候,各種條文細節就都拿出來的了,總之就是解釋權在我,這不賠那也不賠。

而銀行也不是吃素的,論起解釋權在我,銀行可是祖宗!錢給少了,那是離櫃概不負責,錢給多了,那是你不當得利得還回來。反正怎麼樣都是我銀行有理!

於是乎流氓槓上了流氓,銀行和保險公司之間,經常因為賠付問題,產生了很多法律糾紛。

但是該賠的不賠,肯定是保險公司沒理。所以當時叫停汽車信貸的,不是央行,不是銀監會,而是保監會。

而保監會叫停汽車信貸,也使得之前銀行、保險公司、汽車經銷商、生產廠家四方合作的汽車消費模式直接崩盤掉。

其中受影響最大的,自然是中重型商用車輛的市場,像是各種貨運車輛,大型客車、特種運輸車輛,以及工程機械,銷量瞬間來了低谷。

這一切,到等到2004年10月份,銀監會出臺《汽車貸款管理辦法》,替代了之前的《汽車消費貸款管理辦法》,重新規範了汽車信貸業務,也淡化了保險公司在車貸業務上的作用,國內的汽車信貸也才重新走上正軌。

汽車貸款被叫停,富康工程受到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