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06章 造橋

機械廠逼向了破產的邊緣。

如今,沃爾沃收購的重型機械廠,和李衛東的富康工程之間,也只能夠一個活下來。

包括丁友亮在內,富康工程的管理層多少都是有些擔憂的,他們畢竟沒有跟這種國際級大企業進行過直接競爭。

一大清早,丁友亮就找到了李衛東。

“董事長,沃爾沃的工程師昨天已經到了,估計重型機械廠那邊馬上就要開始除錯新的生產線了。”丁友亮略顯急躁的說。

“應該不是核心裝置的生產線吧?”李衛東一臉淡定的接著道:“只要沃爾沃沒有把核心技術搬過來,咱們就不用著急,況且我也佈局的沃爾沃會那麼輕易的把核心技術送到中國來。”

市場換技術,一直都是中國面對外國投資者時的重要策略。然而總有那麼一部分的外國投資者,又想要中國市場,又不願意拿出自己的技術。

工程機械領域便是如此。

國外的工程機械企業,早就對中國這個大市場虎視眈眈,而且也迫不及待的想來賺錢。

然而中國跟其他發展中國家不同,中國只是技術落後,但工業基礎還是有的,自己可以生產工程機械,雖然效能差一些,將就著也能使用。

很多發展中國家,完全沒有工業基礎,那是真的什麼東西都造不出來,所以只能任由技術先進的發達國家宰割。

本身具備一定的工業基礎,也是中國可以拿市場換技術的依仗之一。

因此早在九十年代中期,發達國家的工程機械企業就已經開始跟中國企業進行合作。從最初建立零配件的合資廠開始,到合資成立完整的工程機械製造公司。

國內很多的工程機械巨頭,也都有與外國企業合作的先例,比如徐工與卡特彼勒,三一重工與約翰迪爾,常州機械與小松製作等。

然而這些外資企業卻並不願意將核心技術帶到中國來,他們與中國企業成立合資公司以後,便想方設法的用各種手段去獲得企業的股權。

就比如徐工和卡特彼勒成立的合資公司,當時雙方共同出資8200萬美金組建了一個挖掘機企業,按照4比6的股份比例共同經營。

按照徐工的計劃,在出資和持股方面,自己可以吃一些虧,但只要卡特彼勒能把先進的技術拿過來,到時候就不愁合資企業盈利問題。

然而這家合資企業卻一直在虧損,這完全超出了徐工的意料。

虧損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卡特彼勒不願意將核心技術帶到合資公司來,而沒有核心技術,那就只能繼續從國外購買。

而這也是合資公司虧本的第二個原因,那就是一支從卡特彼勒的國外公司,購買核心的產品。

這也是許多外資公司的操作,在製造業的圈內不是什麼秘密。

而卡特彼勒之所以這麼做,就是希望逼迫徐工退出合資公司,從而達到獨資的目的。

之後的幾年,卡特比例利用增資擴股等方式,不斷的增加自己的股權,而徐工的股權比例則從40,被稀釋成了1597。

最終卡特彼勒乾脆就圖窮匕見,要求徐工退出合資。

這家合資公司,就是未來的徐挖機械製造有限公司。

好在徐工自己也有兩首打算,在成立合資公司的同時,徐工一直在自行研究挖掘機。

徐工退出合資企業後,便開始推出自己的挖掘機,最初只是小型挖掘機,然後進一步過渡到中大型挖掘機,最終反倒是成為了世界排名前幾的工程機械企業,有實力卡特彼勒叫板。

而卡特彼勒又想要市場,又不肯出技術,最終使得他們在中國投資的眾多企業,大部分淪為生產零部件的工廠。而諸如徐工、三一、中聯等中國企業崛起以後,反倒成了卡特彼勒的競爭對手。

外國工程機械企業在海外併購當中,一直以“絕對控股和控制品牌”為遊戲規則。

其實這種手段,當年在日本,卡特彼勒就用過,而且他們下手的還是著名的三菱重工。

當初卡特彼勒投資日本的時候,跟三菱重工的合資企業,各佔50的股份,沒過幾年卡特彼勒的股份就變成了67。

而這也拖延了三菱重工在工程機械領域的擴張,使得小松製造、日立建機、神鋼建機等企業後來居上,在工程機械領域超越了三菱這個而老大哥。

李衛東很瞭解外資企業的尿性,知道他們絕對不會把核心技術帶到中國來的。像是德國大眾那種,肯把十幾年前的技術搬到中國來的,已經算是良心企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