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眼間便到了1985年的元旦,青河運輸公司也召開了年度的職工大會。
這一次會議上,除了老生常談的內容之外,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公司新建的家屬樓馬上就要竣工了。
大城市裡,早在五六十年代,就建起了一棟棟的筒子樓,用來解決職工的住房問題。小城市的話,樓房卻是稀有的東西。
畢竟是計劃經濟時代,想要建樓也是挺麻煩的事情,需要向各個主管單位層層申請,然後層層審批,這樣才能夠從計劃內得到建築所用的水泥、磚石等材料。
改革開放以後,物資日漸豐富,中小城市建家屬樓也變得容易起來,企事業單位便紛紛開始建設自己的家屬樓。
在當時,只需要去單位的家屬區逛一圈,看看家屬樓建的是否氣派,就知道這個單位的效益好不好。
若是效益很差的企業,肯定是建不起家屬樓的;效益一般的企業,家屬樓也會建的比較一般,每戶也就是五六十平方。
而效益好的企業,家屬樓會建的很氣派,像是電力、石油等壟斷性質國企,一戶面積甚至能達到八十平方,而且家屬區會有自己的鍋爐,冬天有暖氣,每天定時供應熱水,洗澡都不用去公共澡堂。
青河運輸公司即將竣工的家屬樓一共有兩棟,高四層,每棟樓有三個單元,兩棟樓一共是48戶,每戶的面積大約是六十多平方,三室一廳一衛的設計。
分房子歷來都是大事情,對於企事業單位來說,每次分房子都是一場血雨腥風的戰爭。運輸公司有好幾千職工,48套房肯定是不夠分的。好在這只是第一期,第二期的八棟家屬樓,現在也開始建設了,估計明年就能竣工。
按照國企分配的慣例,運輸公司領導班子裡的9個人,肯定是每戶都能有一套新房。餘下的39套房子,將是按資排輩,分給公司的中層幹部。分不到的只能等待下一批。
領導在主席臺上講到了兩棟家屬樓竣工的事情,下面就坐的李衛東心中卻打起了小算盤:
“這48套房子,我得想辦法弄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