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間辦公室的叫聲把外面的人嚇了一跳,石軍和林光華也不例外,都好奇的抻著脖子往裡面看,都想弄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便在這時,裡間辦公室的門開啟了,喬辰宇意氣風發的走出來,與向前進去時頹然的模樣比起來簡直判若兩人。
只見他走到電話機旁,叫通了京城的長途,一張口就帶著興奮的顫音:“何總工,東西找到了,找到了,您記得沒錯,就是在試製辦……對,對,就是您當年做得那一套,恩……行,就按您說的,我們這邊先搞起來,一切等您回來在說……好,那我先掛了,到時我在廠裡接風。”
撂下電話,喬辰宇便轉過頭:“小石,你們幾個跟我去趟總裝一車間。”
石軍搞不懂喬辰宇為何前後反差這麼大,可看到如今喬主任的笑模樣,不問也知應該不是啥壞事,於是趕緊將林光華等人叫上,匆匆跟著喬辰宇趕往總裝一車間。
等到了總裝一車間,石軍等人才知道,喬辰宇高興的緣由,原來石軍從試製辦檔案室找來的資料裡,有一份機翼壁板改良工藝的詳細資料。
要是放在以前,估計留在檔案櫃裡吃灰也未必有人想得起來,但正所謂世事無常,這次永宏廠準備爭取的試製專案十分特殊,尤其是對機翼的強度要求很高,最起碼要達到現有戰鬥機機翼強度的兩倍以上,且不能增加整體機型的重量。
在現階段,這個指標高的有些離譜,但也無可厚非,因為試製的型是應用於航母上的艦載殲\強擊機。
作為部隊航母計劃中的配套重點型,艦載殲\強擊機由於起降條件的苛刻要求,以及使用環境的複雜多變,對機身結構的要求近乎達到了一種嚴苛的程度。
特別是機翼,這個飛機最為關鍵的部件,更是成為重中之重。
永宏廠早在一年前就得到了部隊準備開始對航母進行可行性研究,於是便盯上了艦載殲\強擊機這個配套的試製專案。
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是永宏廠還想在國防軍工事業上有所作為,陸續上馬的新機型永宏廠要麼是沒趕上,要麼是沒擠進去被人給刷下來,弄得偌大的廠子只能靠維護殲六戰鬥機和渦噴6、渦噴7發動機過活。
如果部隊一直抱著殲六用一輩子,永宏廠也就不著急了,問題是部隊怎麼可能在一棵樹上吊死,殲六總有退役的哪一天,新機型早晚要成為主力。
所以永宏廠無論如何也要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否則一旦殲六退役,永宏廠即便想修飛機,也沒那實力,淘汰在所難免。
這個趨勢廠領導們都看得很清楚,知道轉型勢在必行,關鍵是怎麼轉。
以俞廠長為首的絕大部分廠領導看好民品的發展,認為在保留部分軍品生產能力的同時,全力進軍民品,而已何總工為首的一部分人則認為,永宏廠既然是國防軍工企業,那軍品就不能丟,要轉型也要往更高層次轉。
雙方理念不同,但出發點都為永宏廠好,既然雙方僵持不下,乾脆兩條路線並行,由俞廠長主抓民品創造效益,而何總工負責軍品爭取試製專案。
要不怎麼說部委直屬的大廠就是豪氣,談不攏就兩手抓,反正是摸著石頭過河,連中央都是一邊摸索,一邊改革,永宏廠這麼做無可厚非。
於是俞廠長扎進民品就一去不復返,何總工則默默積蓄力量準備把部隊的艦載殲\強擊機試製任務一舉拿下來。
然而何總工想法是好的,問題是部隊不是他家開的,想怎麼幹就怎麼幹,就算是試製型,部隊也想搞出個符合自身條件的可用型,因此對試製廠家的技術實力看得很重。
永宏廠在參與試製型競爭的幾家航空企業中,實力只能算中等,技術情況並不突出,按理說充其量只是個陪跑的角色。
好在何總工的資歷夠老,跟部隊的關係夠緊,再加上出身東北航空業,鎮得住兩家來自東北的重點廠,這才有了勝出的希望。
但人旺的作用再大,也彌補不了技術上的缺憾,這其中最的就是機翼壁板的強度,永宏廠的產品只能達到空軍部隊的最低要求,放到艦載殲\強擊機上就等於不合格。
反觀東北兩個重點航空廠,前年剛從美國進口六臺新式裝置,另其機翼壁板的生產效率提高了一倍不說,結構強度也大大增強。
要不然兩個廠子生產的殲八殲擊機也不可能得到部隊的好評,有這兩個重點航空廠擺在那兒,何總工就算人旺再高也只能成為擺設。
可要讓他更新裝置與兩個東北航空廠比肩,永宏廠有沒那個實力,進口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