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它並非是一間房,而是有三間從東到西排列,一般大小的房間,從東到西分別是東屋、正屋、西屋。
其中正屋也就是客廳,也是房門所在的屋子;東屋是家主所在地,也就是唐振國夫婦的臥室;西屋多是兒女居住的地方,比如現在,就是唐歡的房間。
在院子南邊,還有一排屋子,也就是俗稱的南屋,南屋一般也分開三間,分別是雜物室或者叫儲藏室以及廚房、廁所的所在。
可以這麼說,這種格局,等於房子帶著一個院子,然後廁所跟廚房都分出去,不在主體建築那種,是很老的房屋格局了。後來新格局的房子,就算還帶院子,但一般廁所跟廚房都會跟主體建築相連,不會這樣隔著院子分開。
說到院子,這時候還沒有寸土寸金,因此院子很大,多是紅磚鋪地,最顯眼的,就是院子中間,自己剛剛洗過臉的那個水龍頭。
水龍頭有半人高,下面有個接水的水泥池子,什麼燒水洗菜、洗衣服、洗臉刷牙都是靠這個水龍頭,也就是說,這是家中唯一的水源。
當然,由於院子空間很大,所以院子裡一般都種植著果樹或養著雞啊狗啊什麼的。
比如現在,家中的院子雖然沒有養動物,但卻種著葡萄樹跟獼猴桃樹,那都是要爬架子的植物。
架子全部是父親用木棍跟鐵絲自己編的,在他的精心收拾下,葡萄樹以及獼猴桃樹各自爬滿東西兩邊四分之一的院落,形成兩處天然涼棚。
夏天的時候葡萄跟獼猴桃的葉子可以遮擋陽光,不過卻無法完全擋住,經常會有一些陽光透過枝葉的縫隙撒到地面上來,形成一些細碎的光點,更添一份愜意;而秋天則可以吃他們的果實,先不談自己種的果實吃起來格外香甜,單就採摘的過程,便是一件十分快意的事情。此外那些施肥啊,修剪啊,捉蟲什麼的過程,也是一種別樣的快樂。
想想後來的鋼筋水泥大樓,裝修是豪華了,電器是先進了,但又哪裡有這種樂趣呢。
其他各家也都差不多都在院子裡種著不同種類的東西,有的還把鋪地的紅磚起了去,全部種上了蔬菜。
哎,大都是歷史原因,據說這是住城市的人當年餓怕了,所以就習慣在自己家種點東西自己偷著吃,以便隨時應對政策的變化……驚弓之鳥啊。
還有,那時候廣播局裡的房子,一般是從東到西緊挨著三戶一排,從南到北一共五排,再加上其他稍微遠點,由於機構人員增多新造的大排房,綜合起來一共十一排,三十三戶人家。
嘿,那時候的局裡根本不用精簡人員,人本來就不多啊。
排與排之間,都隔著紅磚小道,而戶與戶之間卻只有一牆之隔,換句話說,彼此之間只要爬個牆就能翻到別人家去,所以鄰里之間很難有什麼真正的秘密。
自然了,這種情況下,各家的交往也就比較頻繁,動不動你來借個醬油,我去借點味精,到了晚上還經常的互相串門,關係都比較融洽,比後來家家都有防盜門,來人先隔著鐵窗或者可視電話問明身份,就算住對門五六年都彼此見面不認識的情況要好的多。
……
“你怎麼了你?啊?”看到唐歡還在發呆,老媽王慧琴皺了皺眉,“快喝啊,再不喝,牛奶就涼了,牛奶涼了喝容易拉肚子的。”
“啊?”唐歡再次反應過來,連忙低頭看向碗中的牛奶。
看一看,厚厚的一層奶皮;喝一口,滿嘴的醇香濃厚。
這可是正宗的剛擠出來的純奶,絕對沒摻水!
雖然這種牛奶不能儲存太久時間,還必須加溫燒開才能喝,但比起後世使勁灌水而且還亂加東西導致有毒的牛奶,那真是……幸福啊。
又記得了,現在是1983年,市面上還沒有大量牛奶供應,這牛奶應該是他小時候這附近飛機場送過來的,因為那時候飛行員都要喝牛奶,所以飛機場有自己的奶牛養殖場。
當時那個飛機場不過是一個大隊編制的軍用機場,裡面的牛奶供應嚴重超標,再加上那時候的飛行員對牛奶並不感冒,他們更寧願吃大肥肉片子,所以每天每月飛機場都有大量牛奶喝不掉,要知道奶牛可是要天天擠奶的,不擠奶就要廢掉了。為了不浪費,也為了多點外快,飛機場就乾脆搞了個軍民合作,每日把大量用不了的牛奶供應給縣裡的機關單位,而供奶點就設在縣政府大門口的傳達室。
在當時,這訂奶價格是一毛錢半斤,兩毛錢一斤,簡直是不可想象的低價,不過想想當時的物價以及後來的通貨膨脹,再想想那時候機關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