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城鎮設伏,就算是埋伏的完美,這麼多的軍馬也會顯露出來一定的破綻的。
或許阿術認為,明軍已經朝著海州州城的方向全數撤離了,既然明軍已經放棄了漣水縣城,那麼金城鎮自然也會放棄。
合丹親王收到了阿術的文書。
前後的幾份文書,內容都是差不多的,也都是用蒙文寫的。
收到了文書的合丹,異常的氣憤,儘管文書上面的語氣很是謙恭,可是從內容上面,合丹感覺到了霸氣,感覺到阿術是準備左右一切的。
皇上的聖旨,此番山東境內的作戰,合丹是統帥,也就是說阿術麾下的徵南大軍,在作戰的時候同樣是歸合丹指揮,作為身經百戰的蒙古親王,合丹不會意氣用事,他知曉此戰的重大意義和作用,也打算採取兩面夾擊的方式收復海州。
阿術的部署是正確的,合丹不得不承認,但這樣的建議,不應該由阿術這個副帥提出來,而應該有他合丹這個主帥提出來,這才是符合規矩的。
緊要關頭,合丹不會做出不明智的舉措,畢竟襄陽府之戰已經有了教訓,但這筆帳合丹記住了,他也明白了阿術的心思,看樣子阿術比起其父親兀良合臺,有著更加大的野心。
合丹將阿術的文書直接寄給了皇上,還專門在後面附加了說明,向皇上稱讚阿術的睿智和果斷,這樣做表面上看起來是幫助阿術,其實不然,合丹是異常瞭解皇上的,說到底皇上對誰都不是特別的信任,阿術的權勢如此之大了,功勞如此之大了,不知道皇上和朝廷最終如何的賞賜,豈不知功高震主嗎。
收到阿術的信函之後,合丹隨即開始調遣大軍了。
山東東路的莒州依舊在蒙軍的掌控之下,只不過莒州駐紮的蒙軍軍士已經不是很多,在馳援海州州城失敗之後,合丹將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濟南府和泰安州一帶,阻止明軍佔領更多的地盤,現如今要與阿術率領的大軍聯合進攻海州州城,那麼合丹必定要以莒州為落腳點。
合丹僅僅留下幾千人駐守濟南府,其餘近十萬人,悉數朝著莒州的方向而去。
合丹的目標很清楚,大軍首先佔領海州所轄的贛榆,堵住明軍朝著莒州後撤的退路,迫使明軍只能夠朝著邳州的方向撤離,在佔領贛榆之後,大軍將朝著海州州城進攻。
兩路蒙軍,總兵力近二十萬人,若是拿不下海州州城,豈不是天大的笑話了。
當然合丹採取的戰略,也是穩紮穩打,不會完全配合阿術的進攻,在合丹看來,想要能夠徹底打敗明軍,唯有一步步的進攻前進,首先保全自身的力量,在不出現重大失誤的情況之下,才能夠真正的達到勝利的目的。
合丹給阿術也寫去了信函,要求阿術行軍作戰一定要謹慎,同時提醒阿術,明軍很是驍勇,不同於南方的宋軍,若是遭遇到大規模的阻擊,不要著急進攻,首先保全自身的力量。
這樣的提醒,合丹親王必須要做,畢竟他才是主帥,阿術若是遭遇到失敗,他這個主帥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當然阿術若是不聽從指揮,一意孤行,那合丹的責任就小了很多。
已經到了秋末,氣候很是不錯,必須抓緊時間,最好是在冬季結束征伐,否則廝殺的時間延續太長,對於二十多萬的蒙軍來說,糧草的籌集方面存在不小的困難。
作為已經與明軍交戰過的合丹,在處理諸多事宜的時候,還是頗為謹慎的,可惜合丹的這種感受,阿術是沒有的,畢竟阿術已經獲取了太多的勝利,而且滅掉了大宋,其自信心正是爆棚的時候,壓根不會想的太多。
張炳輝的壓力是巨大的。
最為精銳的明軍,幾乎都抽調到海州去了,張炳輝麾下的十萬大軍,戰鬥力雖然是很不錯的,但是在野外廝殺的作戰能力方面,還是存在一些不足的。
好在張炳輝承擔的作戰任務,就是死守贛榆和沂州兩座城池,不允許蒙軍攻佔這兩座城池,同時給予馳援海州的蒙軍重大的打擊和殺傷,讓他們沒有辦法安心的馳援。
張炳輝最大的依靠,就是鼎坤軍。
鼎坤炮的威力是不用多說的,而軍火局製造出來的轟天雷,威力也是越來越大了,這東西在野外征伐的時候,其威力甚至不亞於鼎坤炮。
鼎坤炮和轟天雷這兩種利器,給予了張炳輝最大的信心。
在兵力的駐紮方面,在請示了明王殿下之後,張炳輝做出了適當的調整,臨沂城內駐紮的軍士僅僅萬人,而贛榆城內駐紮的軍士,則達到了六萬人,其餘的三萬人駐紮在利城鎮。
利城鎮屬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