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不會退讓,忽必烈不會退步,於是兩人之間的廝殺,斷斷續續,不可能完全停止。
其實海都的力量,是絕比不上忽必烈的,曾經有幾次忽必烈派遣大軍,大敗海都,將海都攆到更遠的昂可剌河以北,幾乎就要脫離漠北草原了,可惜忽必烈不可能完全將心思放在漠北草原,這才讓海都有了喘息的機會。
山東之戰後,忽必烈與末哥等人仔細商議,找尋打敗明軍的辦法,其中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蒙軍不能夠兩線作戰,漠北草原必須要穩定下來,有可能的情況之下,大元朝廷還要得到漠北草原部落的支援,讓草原的首領送來更多的軍士,壯大蒙古鐵騎的力量。
忽必烈明白漠北草原的穩定至關重要,他好不容易克服內心的憤怒,同意派遣使者,前往漠北草原與海都談判,大元朝廷與末哥各自讓一步,大元朝廷承認海都在漠北草原的盟主地位,認可海都對目前佔據地方的統領,而海都則要保證不再對大元軍隊展開進攻,不再漠北草原惹事,保證漠北草原的穩定。
這已經是忽必烈能夠做出的最大讓步,蒙古人之間的盟約,一諾千金,肯定是要堅持下去的,哪怕忽必烈已經成為大元朝廷的皇上,若是違背了誓言,落下一個兩面三刀、不守承諾的罪名,怕也是會招致無數蒙古部落的反對。
這一次前往漠北草原去談判,末哥親王是主動請纓,放眼朝廷之中,只有他這個排名第一的蒙古親王最為合適,身份不一般,同時也認識末哥,相互之間還有一定的親眷關係。
而且末哥親王前往漠北草原去談判,海都也不敢妄動,至少是絕不敢殺害末哥親王的,否則海都很有可能失去諸多蒙古部落的支援,因為末哥在漠北草原部落之中,有著不一般的威信和影響,這與末哥的睿智有關,更是末哥的親哥哥、阿珂察的父親曾經在漠北草原征伐,幫助了諸多的蒙古部落有關。
末哥親王帶著兀良合臺前往漠北草原談判,也是經過了認真思索的。
蒙軍徵南大軍被明軍剿滅、阿術自盡身亡,這件事情表面上看是明軍驍勇,阿術疏於防範造成的,可兀良合臺不會完全如此看,他已經隱隱的將矛頭對準了馳援山東的合丹親王,襄陽之戰的時候,兀良合臺遭遇到當時徵南大軍主帥合丹的算計,眼看著阿術立下了巨大的功勞,在朝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合丹親王怎麼可能坐視不理,於是在此次馳援山東之戰的時候,不拼廝殺,不想著馳援阿術,導致阿術最終的失敗。
兀良合臺有了這樣的認識,這是很危險的事情,若是兀良合臺與合丹親王之間爆發劇烈的衝突,很有可能導致大元朝廷出現分裂和動盪,忽必烈無法傾向於誰,可又必須要做出選擇,忽必烈支援合丹親王,很有可能導致兀良合臺出走,甚至投奔海都,反過來也是一樣。
忽必烈經過仔細的考慮,與末哥等人商議之後,決定派遣兀良合臺與末哥親王一道,前往漠北草原,與海都談判。
兀良合臺在漠北草原的影響力也很是不錯的,當年的窩闊臺大汗以及蒙哥大汗,都是很信任兀良合臺的,且兀良合臺作戰勇勐,被譽為草原上的雄鷹,得到了諸多部落首領的肯定和尊重,此番兀良合臺協助末哥親王與海都談判,想必海都是會高度重視的。
其實說到底,忽必烈此番派遣末哥親王與兀良合臺前往漠北草原,也是權宜之計,忽必烈所做出的承諾,自始至終都沒有提到冊封海都的事宜,也就是說海都對漠北草原某些地方的統領,只是源於實力,而不是身份,這裡面就有很大的蹊蹺了,一旦忽必烈有了絕對的實力,也可以統領整個的漠北草原,反正大家都是靠實力說話的。
可要是冊封了海都,那情況就不一樣了,等於是向天下人公佈了海都合法統領漠北草原的地位,這樣的事情,忽必烈是堅決不會做的。
從大都出發的時候,末哥親王與兀良合臺的心情都不是很好。
為了大元朝廷,為了皇上,末哥親王與兀良合臺兩人都是願意做出最大奉獻的,甚至是獻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兩人的眼界與海都已經不一樣,他們看重的是大蒙古,而不僅僅是漠北草原與漠南草原,這些年大元朝廷的壯大,乾淨利落的滅掉大宋,已經讓他們看清楚了,若是完全的墨守成規,則大元朝廷沒有什麼希望。
可是大明王朝的創立,明軍的驍勇,特別是大明王朝的那個皇帝吳邵剛的睿智,讓末哥親王與兀良合臺都是很擔心的。
偏偏兩人對於吳邵剛,也算是大元朝廷之中最為熟悉的。
末哥就不用多說了,數次與吳邵剛見面,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