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1部分

——朱老三作為魚窩參照物的——河對岸那幢三層老式建築就是尼姑庵的一部分,尼姑庵的名字叫“馬婆婆庵”。古往今來,將寺院建在鬧市區的情況不多見,在荊南城區,還有一個比較大的尼姑庵,也是建在人口密集的地方的,它就是“雞鳴寺”。

在“馬婆婆庵”的西邊,還有一個醬菜廠,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的話,你會在空氣中聞到醬菜的味道。這種非常特別的味道,居住在河兩岸的居民聞了很多年。當然,“馬婆婆庵”古老而沉靜的鐘聲,他們也聽了很多年。

“馬婆婆庵”和醬菜廠的後門就開在河堤上面。兩條蜿蜒而下的石階延伸到河邊,在醬菜廠的碼頭上,停靠著一條比較大的木船。

朱老三說,醬菜廠這條木船,除了運送貨物以外,平時是用鐵鏈子鎖在岸邊~無~錯~小~說~m。~QUlEDU~一棵大柳樹上。他在河這邊釣魚的時候,經常能看到小孩子在木船上玩耍,偶爾也會有垂釣者坐在木船上垂釣。

歐陽平和陳杰在“十三營”的走訪花費了蠻長的時間,案發地點在秦淮河上,具體的位置在北岸邊,但一水之隔的十三營,也應該作為案件發生的環境加以考慮。

大家都知道,歐陽平從事刑偵工作二十幾年,在辦案過程中,他一直重視對環境和背景的研究,任何一個案件,都離不開環境和背景。案子的詭異程度和背景、環境的複雜程度有必不可分的關係。兇手在作案的時候,也會考慮到環境的因素。將死者的屍首藏在距離北岸五米左右,水下兩米上下的地方,在死者的身上墜了兩塊城牆磚,並將死者的頭顱砍下來藏於別處,無一不考慮到了環境的因素,所以,歐陽平希望能從案發現場的環境中解讀出一些有價值的資訊來。

在“十三營”、柳葉渡和秣陵路上,一共有四個五金店(“十三營”有一家,柳葉渡有一家,秣陵路有兩家),陳杰和李文化拿著用來捆紮屍體和城牆磚的細鐵絲,到四家五金店調查走訪,這種型號的鐵絲,四家五金店都有,根據鐵絲的總長度判斷,這麼長的鐵絲,肯定是在五金店買的,這種鐵絲是論斤出售的,同志們將所有鐵絲纏繞在一起,用電子秤稱了一下,總重量是一點六九公斤,兇手在買鐵絲的時候,應該在兩公斤左右,遺憾的是,四個五金店的店主對買鐵絲的顧客一點印象都沒有,他們說,買這種鐵絲的一半都是單位,單位一買就是一大捆(一捆鐵絲的重量是五公斤)。

436。 第九章 達長進毫無瓜葛 城牆磚家家都有

也有私人來買這種鐵絲,但長度有限,因為都是街坊鄰居,所有用老虎鉗剪一段,一分錢都不收,這種鐵絲本身就比較便宜,一段鐵絲值不了幾個錢,為了招攬生意,跟顧客客氣一點,多籠絡一些回頭客,對五金店的生意有好處。

最糟糕的是,四個店主已經想不起來誰曾經在他們的五金店買鐵絲,五金店平時並不靠賣鐵絲賺錢,他們之所以進鐵絲,是有人需要——只要有人需要,那怕是小小的鐵釘,他們都要設法備貨,到店裡面來的顧客並非只買一樣東西,所以,只要貨品齊全,人們都會到他們的五金店來買東西,由於上門的顧客比較多,所以對誰買了什麼東西,一點印象都沒有。況且,如果兇手就是本地人的話,他是不可能到他們的五金店來買鐵絲的。在老城南,在荊南任何一個地方的五金店,都能買到這種型號的鐵絲。

陳杰和李文化第二次調查走訪的時候,曉晨五金店(地點在十三營)的趙老闆的老婆王蕙蘭倒是提供了一個人,此人姓達,叫達長進,他在王蕙蘭的手上買過兩公斤鐵絲。

陳杰、李文化和柳文彬對達長進展開了調查:達長進買鐵絲是蓋廚房用的,他家在房子前面加蓋了一間小廚房,牆體所用的材料是竹竿和竹籬笆,鐵絲是用來固定竹竿和《無》《錯》小說 m。QulEDU。Com籬笆的。達長進家蓋廚房的時候,還在單位請了三個同事幫忙。

馬明龍領著三個人到達長進家去看了看,達家確實有一個小廚房,竹竿和籬笆上確實用了不少鐵絲——鐵絲看上去還蠻新的。鄰居也證實,七月底,達家確實請單位的同事幫忙加蓋了一間廚房,三個人還找到了這三個同事,他們的說法和達長進的說法是一致的。

後來,就只剩下那兩塊舊城磚了,在秣陵路北面就是古城牆,東到中華門城堡,西至集慶門,是三四公里長的古城牆,大家都知道,荊南有十三個城門,是世界上儲存最完整的城牆。

經過調查走訪,同志們瞭解到這樣一個情況:在秣陵路一帶居住的人家,幾乎每戶人家的院子裡面和違建中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