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嬸子是少數民族。其中就有納西族,也有彝族、傈僳族、瑤族、白族這幾個民族。
但她們基本都跟著我們一起說漢話,而且我因為不愛與外人結交,所以也並沒有因為一時興起而去求著跟她們學上幾句。
這些年,唯一學過的“外語”,也就只是無聊時,跟著是白族的奶奶學過。
如今自己除了會上本國的漢語、彝語、全國大部分地區的方言和英、法、日三門外語,就對其它很多少數民族的語言是兩眼一摸黑了。
如今,看著旁邊的幾個女人明顯說著關於我們兄弟幾人的一些事,我心裡好奇的同時,也懊惱起來。
這鬼年代啊,沒有電腦也算了,錄音機沒有也算了,可是竟然連本相關型別的書籍都沒有。想要自學門語言,真是比登天還難。
腹誹完後,卻暗暗下了決心。用著自己這超強的記憶力,一定要把咱們華夏民族的數十種語言都學會。
而目前,一定要早早先學會雲南12民族的語言。
“呵呵,芽兒幹嘛咬牙切齒的,誰欠你錢了?”劉浩寧那傢伙,在旁邊偏著頭,幸災樂禍卻又好奇的問了起來。
咬牙切齒?額額,肯定是自己剛才想到自己學其中一門外語的原因,所以不自覺的就表露出了心中深藏的那股恨意來。
這孩子怎麼不長記性呢?
只得又一次連回答、帶提醒,輕聲在他耳邊道:“沒想什麼。但你可記住了,以後得叫我浩月。我如今可是為了安全著想,穿了小子的衣服呢。你難道想害我被拐子拐去賣了?”說完用飽含著“不許害我”的眼神斜瞪他一眼,嚇得他急吐舌頭又應下了。卻也不知道他能記住多久。
兄妹一路在小鎮上說笑著逛上一圈,除了真實見到了這些山鎮居民比自己小村裡更堅苦的生活外,我可謂是再無所獲。
心情低落的發呆、睡覺。但這樣一來,時間卻過得很快。
下午太陽快落山時,小哥把我叫了起來。因為在經過進9個小時的跋涉,我們的馬車已經到了麗江城邊。
麗江,在現代時,我自是來過無數次的。
可如今離那麗江府城越來越近時。如果不是看到那被落日照射著、白雪凱凱、有些像玉龍雪山的高大雪山,我真的不敢相信這就是麗江古城。
這又是一座沒有城牆的府城。
但與永北廳不同的是,麗江府的民房更加密集卻錯落有秩,馬車路過這被青石砌成的河溝堤兩
邊的石板道上非商隊的平民更多。
但很明顯的是。此時麗江府的建築物,遠遠沒有現代密集,而且排列的很是有秩。但此時,路上的行人、商隊,卻讓我覺得比旅遊旺季時還多。
此時,馬車一路從古城的東北面行駛向西北面,正是要斜穿過這座府城。
我也一路看著這個多民族人口與建築混雜的古城,心中的震撼久久無法平息。
那原本我再熟悉不過的街道兩旁,已經不再是現代熟悉的老舊、卻刻意渲染,帶著濃重現代化氣息的建築。
眼前道路兩旁的房屋。色彩雖然不太明豔、卻因純手工的雕刻製作,而更顯出幾分這時代的韻味和濃厚的民族特色。
眼前,典型的納西族兩層、高矮不一、土木結構的民房,一些比現代時所見的更新,但一些卻是很有年頭的老宅。
一路往前。親眼見證了東北面將來會有的麗江流官知府衙門、兵營等政府機構建築群還沒修,如今還是一排排稀落有秩的民房。
此時順著大道進到城中,更加的感受到這座古城歷史淵源的悠久。這感受的強度,卻是現代所不能比擬的,也很奇妙。這奇妙的感覺,就像當初自己發現重生到了故鄉,又發現將來家門口那棵大黃國芽樹周圍還是一片的荒涼一樣。
有因幾許熟悉。而生的親切。卻又因太多的不同,而生出更多的失落。
當馬車往西北面行了不久後,一個嘈雜、繁忙的貨場出現在道路的一旁。
隨著馬車緩慢行進,看出這是一個不太規整的四方形狀貨場時,我猜到這就是現代時的——四方街。
只是此時,除了貨場上低矮、稀落的棚子一類建築。再無其它。而在馬路的另一旁,則是一長排掛了招牌的兩、三層氣派的房屋樓宇。
一直看著那將來要變成“四方街”的貨場,我久久沒能回神。哪裡,在300多年後,留下了我很多的足跡。也留下了我很多的回憶。
當大哥停了馬車,又把我從車上抱下之時,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