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年林皓達悍然發動對奧匈帝國的進攻,取得了非常輝煌的勝利,奧匈帝國在與義大利邊境線陳列的二十多萬正規軍,短短一週時間內就全面崩潰,奧匈帝國從德意志帝國那裡學習到的塹壕戰,在突然出現的數百輛各式戰鬥載具面前是如此的不堪一擊,甚至發生了成建制的師級規模的部隊,沒有開一槍全體投降的事件!
因為很多奧匈帝國的一線師級部隊,沒等反應過來就被突破的漢軍裝甲師分割包圍,面對四面楚歌的境況。
漢軍的火炮本就比奧匈帝國的要先進很多,被包圍後的奧匈帝國士兵除了挨炸外,毫無還手之力,加上後勤線被徹底切斷,士氣崩潰就很好理解了……
當然,奧匈帝國的部隊願意投降,還有一大因素,義大利漢協軍的榜樣豎立在那裡。
義大利人為奧匈帝國計程車兵做了一個很好的前例,只要乖乖放下武器投降,就可以保住自己的小命,這一點在奧匈帝國士兵看不到勝利希望時,尤其重要。
義大利獨立團在戰場上的表現,也獲得了漢軍參謀部的一定認可,大批義大利漢協軍被派遣到奧匈帝國佔領區,維持當地的治安與協助漢人官員建立軍管政府。
奧匈帝國多民族國家的缺陷在這一刻完全暴露了出來,最精銳的主力部隊一觸即潰,極大的打擊了哈布斯堡王朝的聲望,林皓達趁機派人大肆宣傳自己為民族解放者,宣稱願意協助漢軍的奧匈帝國內部的少數民族,在戰後可以獲得自己的民族自治區,獲得更多的政治權利。
這也是林皓達接下來擴充地盤的一種輔助方式,重要富饒的地區漢軍會全面派兵佔領,而那些貧窮偏僻的地區,則會交給地方上的少數民族自治,只要他們承認漢軍的主導權,卻按照規定繳納賦稅即可。
林皓達對歐陸的饞食原則秉承的是先打碎一個個龐大的硬骨頭,敲碎成一塊塊零散的民族自治區,反正歐洲白人的民族多不勝數,在民族主義宣揚下,一個個還渴求著自治權利,寧當雞頭不做鳳尾就是如今大多數白人少數民族的心態。
當然,這也與歐陸大國普遍執行的民族壓迫政策分不開,比如說奧匈帝國中,奧地利人和匈牙利人享有的政治法律權利就遠比其他少數民族大得多,人不患貧患不均,那些被壓迫的少數民族自然就不樂意了……
這種情況,哪怕是在說同一種語音的德意志帝國內部都有,更不用說語言文化完全不同的奧匈帝國內部少數民族了!
地域歧視在歐洲也是很普遍的現象,正是這種地域歧視使得歐洲大國內部總是會出現大量不同的聲音,結果導致後來的世界大戰後,大國失去約束少數民族的軍事力量,加上戰勝國從中挑撥之後,諾大的帝國分成一小塊一小塊共和國……
一戰二戰將本來國家都統一的差不多的歐陸打碎的十分零散,差不多都要回歸中世紀那種零碎程度了!
民族自決就是歐洲人率先提出來的概念,是一戰後為了解決地方少數民族糾紛和種族主義仇殺誕生的舉措,實際上是以美英倆國為首的政治集團,用來敲碎歐陸大國的陰謀。
高舉民族自決大旗,美英倆國根本不用耗費多少軍力,就能讓戰敗的奧匈帝國和德意志帝國的領土面積大幅度縮小,最慘的當屬奧匈帝國,整個國家都被民族自決給瓜分了……
可憐的奧地利人最後只剩下了一座維也納……
好在,德意志帝國當初在俾斯麥的鐵血手腕下,凝結成了一個民族,加上天然的都使用德語的特性,在一戰後被瓜分的不厲害,不得不說,統一語言對一個國家的凝聚力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如果連說的話都聽不懂,又談何真正的國家團結呢?
看似龐大的奧匈帝國就面臨這種問題,在軍隊逐漸體制化的今天,奧匈帝國的各個軍隊竟然還存在語言交流不通暢的致命問題!
捷克軍團跟匈牙利軍團協同作戰,需要大量的翻譯加入,在戰場上那種炮火連天,時間如同生命的場景裡,傳達軍令還需要僱傭專門的翻譯,可想而知打仗的時候指揮體系有多麼混亂……
如果是小打小鬧,這種問題還不算致命,但當奧匈帝國面對全面戰爭時,需要動員都有能動員的軍隊的話,這種問題的致命性就開始無限擴大了。
這就是為何二十多萬奧地利主力軍團潰滅後,奧匈帝國空有大量動員兵,卻始終無法建立起有效方向阻擋漢軍深入插向維也納的原因。
漢軍一邊追著奧匈帝國主力狂追猛打,一邊在其他地區宣揚民族革命的思想,支援斯洛維尼亞人、克羅埃西亞人、斯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