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將軍命孫桐萱部(原韓復榘的第3集團軍),向運河以東推進,襲擊濟寧、汶上的日軍據點,以牽制敵人主力;命令鄧錫侯(後由孫震代理)第22集團軍主力向鄒縣,一部迂迴曲阜、鄒縣間攻擊日軍,另一部控制在臨城、韓莊之間;命令龐炳勳第三軍團於臨沂附近在地方部隊配合下,奪取蒙陰、泗水,然後向泰安、大汶口間及南驛、曲阜間威脅日軍,並對日照、莒縣、沂水北方要點派一部兵力與海軍陸戰隊共同防守。孫桐萱部第22師於1938年2月12日晚由大長溝渡運河,14日晚有一小部攀登入濟寧城,雙方短兵相接,血戰數日,終因敵我雙方力量懸殊,入城部隊傷亡極大,17日晚撤至運河西岸。
與此同時,第12軍81師也直取汶上,於12日晚由開河鎮渡運河,一部由城西北攻入汶上城內,與日軍進行激烈巷戰,終因人少勢弱,損失嚴重,13日奉李宗仁之命撤向運河西岸。1938年2月17日,日軍第二軍指示第10師團擊退汶上、濟寧附近中**隊於運河以西;第五師團以一個支隊向沂水方向前進,配合第十師團作戰。第十師團組成長瀨支隊,於17日開始對濟寧方面中**隊反擊,19日,日軍攻陷安居鎮,22日突破曹福林第55軍陣地。25日,日軍突破杏花村陣地,26日越過運河佔領嘉祥。守軍被迫撤至相里集、羊山集、鉅野一線。但李宗仁在這一線佈置大量兵力,不斷側擊北段南下之敵,使敵軍在這一帶徘徊不能南進,暫時穩定了戰局。第五師團組成片野支隊,於23日佔領濰縣,接著該支隊編入坂本支隊繼續南進,並於3月5日佔領湯頭。
於此同時,南線淮南地區之日軍,也對中**隊防線發動了大規模的攻勢,至2月初,定遠、臨淮關、蚌埠等地相繼失守。
2月9日,日軍強渡淮河。中國守軍未能阻止敵軍渡河。中國第5戰區急調第27集團軍之第59軍及第21集團軍第7軍增援。2月10日,中**隊于學忠之第51軍所屬第114師在王莊陣地同日軍展開激烈爭奪,幾經血戰陣地失守,中**隊傷亡2000餘人。2月13日,張自忠率第59軍抵達淮河流域,在瓦疃集、姚集、固鎮、蒙城一線,接替第51軍戰鬥。於此同時,廖磊率第21集團軍到達合肥、舒城、八斗嶺、下塘集之線。中**隊以第51、59軍在淮河北岸節節抵抗;以韋雲淞之第48軍固守爐橋、洛河一線;劉士毅之第31軍和周祖晃之第7軍對日軍側背進行襲擊。2月11日,第31軍圍攻上窯,守軍沖人圩內與敵肉搏,敵300餘人向考城逃竄,日軍被殲100餘人。
1938年2月16日,周祖晃之第7軍由張橋鎮、老人倉一線向池河、定遠日軍展開側擊,並一度攻人桑家澗,日軍不得不抽調淮河地區主力6000餘人增援考城、上窯、他河、定遠。
當日軍回援淮南之時,張自忠之第59軍乘機向火神廟、新橋日軍反攻,敵退向曹老集。第59軍分向蘇集、湖口子、曹老集、王莊之線推進,將日軍驅逐至淝河南岸,並朝淮河北岸推進。日軍腹背受敵,無力再向北進攻,乃全部退回淮河南岸,沿邵伯、天長、盱眙、臨淮關、蚌埠、懷遠、三十里鋪之線與淮河北岸中**隊形成隔河對峙的局面。(未完待續。。)
第443章 趕赴藤縣
這次淮河血戰,雖然沒有把北犯日軍全部殲滅,卻使日軍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並將日軍遲滯於淮河一線,粉碎了日軍預定的“南北夾擊”的戰略,迫使日軍改取“南守北攻”戰略,以華北派遣軍為主力,從北面發動進攻,以奪取徐州地區。
3月8日,第2軍司令官指示第10師團,希望其能佔領藤縣一帶(只是暗示,不是命令),第10師團即令瀨谷支隊南下推進至界河附近,並繼續向藤縣方向進攻。
獨立支隊司令部內,秦鋒召集了各部隊營以上軍官,召開緊急軍事會議。秦鋒掃了一眼與會眾將,手裡拿著一根木棒,指著地圖一臉嚴肅的說道:“目前日軍第10師團主力大舉南下,向藤縣方向發動進攻,於此同時日軍第五師團也調集主力部隊,向臨沂方向發動進攻,兩股日軍形成鉗形攻勢,其目的就是為了奪取徐州。”
秦鋒停頓了一下接著說道:“滕縣、臨沂是徐州的兩個北大門,尤其是滕縣,南距徐州一百多公里,扼守津滬鐵路的咽喉,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如今更成為雙方爭奪的戰略要點。進攻藤縣的是日軍的第10師團,可以說是我們的老對手了,之前在滄州咱們就和他們交過手,年前咱們獨立支隊也和第10師團打了幾仗,雖然我們僥倖取得了幾次勝利,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