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了十年的時間,成年人沒有什麼實質性的變化。
北蠻人畢竟是一個落後的民族,思想還沒有開化,佔領北平原後,他們把中原百姓都淪落為奴隸,幫助他們從事生產勞動,從而解決了人口不足的問題,而北蠻族人只從事簡短的生產勞動,要不就是監督管理奴隸幹活,婦女也基本上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了出來。
聖拉瑪大陸戰爭的不斷發展,使北蠻人不敢放下武器,由於人口有限,青壯年戰死不少,如今完全用於作戰的就更少,為了緩解這種矛盾,他們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從奴隸中挑選出青壯年人參加軍隊,組成奴隸兵,用於對外作戰,防守聖靜河,而這些奴隸兵相對於從事體力勞動的奴隸來說,條件、地位也確實提高了不少。
聖瑪人接受的教育與北蠻人不同,也比較奸詐,心眼自然要比北蠻人多些,有這麼好的機會誰都願意參加,一是能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二是一有機會可以逃跑,只要渡過聖靜河來到南平原地區,他們就能從奴隸中解脫了出來,至於打仗,作作樣子而已。
既然奴隸們願意從軍打仗,北蠻人自然高興,但對於奴隸兵的管理,也要有一定方法,首先就是從自己的族人中挑選出優秀的勇士作為奴隸兵的指揮官,監督管理奴隸兵,作戰時起到督戰隊的作用,必要時可以親自帶領奴隸兵衝擊,但軍官的人數畢竟不多。
剛開始的時候,由於整個北平原地區都被四國聯軍佔領,聖日帝國沒有任何還手的力量,奴隸兵自然就聽話了許多,讓幹什麼就幹什麼,比如在西星、北海的邊界地區駐紮,一邊從事生產勞動,一邊作為軍隊駐守,也確實人多勢眾,令西星北海沒有時間顧及他們,也確實完成了任務,北蠻人心大喜。
但是,隨著藍鳥軍出擊堰門關地區,聖瑪民族勢力在北平原漸漸地開始有了一些地位,奴隸兵思想就開始出現了變化,民族思想日趨嚴重,奴隸兵私下裡接觸的就多了起來,漸漸地形成了有組織的群體,有了一定的實力。
藍鳥王朝的發展壯大,奴隸兵們自然也聽說過,他們從北蠻人的談話中漸漸地瞭解到聖王帶領藍鳥軍所向無敵,已經平定了南彝與東海,正在整備軍隊,開展聖戰,他們心中大喜,知道出頭的日子不遠了,聖王的藍鳥軍就要過河了,奴隸翻身解放的日子就快到了。
利用奴隸兵作戰,有一個先決的條件就是不要與奴隸兵本民族的人作戰,否則後果不堪設想,誰願意與自己的民族士兵作戰,只要投降了自己不但可得以生存,而且還可以從此脫離苦海,如果是與不同民族的人作戰,也許情況不會如此,因為他們畢竟是要生存嗎。
北蠻人顯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就是有所認識也不是很深刻,如今北蠻人口少,地盤多,聖靜河防線幾百裡,沒有這麼多軍隊,用奴隸兵作戰也是沒有辦法中的選擇。
對於藍鳥軍越河作戰,北蠻人是有所準備,主要目光都集中在京城藍鳥城以北地區,當然了對於駐紮在東部地區雲中關藍羽也是有所防範,三王蠻彪就率領二個軍團六萬人駐守在這一地區,加上二十萬奴隸兵,實力也不算小。
三王蠻彪率領二個軍團主要作用是用於反突擊作用,沿河防禦還是要依靠奴隸兵,二十萬奴隸兵在少量軍官帶領下與藍鳥軍作戰,效果可想而知,奴隸兵是得投降就投降,能向天上放箭就向天上放,沒有人願意往藍鳥軍身上射,在沒有人注意的時候甚至還射殺軍官,這樣的仗就沒有辦法打了。
東方秀和嘉萊將軍率領步兵六個軍團只用一個早晨的時間就突破了聖靜河防線,在河北站住腳跟,構築了防禦戰地,在天色近午間的時候,十八萬步兵已經全部渡過聖靜河,在幾個方向上向北推進三十里,並建立了騎兵登陸場,整個越河作戰部隊傷亡不大。
水軍在聖靜河上開始搭建浮橋。
三王蠻彪對於藍鳥軍大舉渡河準備不夠充分,也沒有想到藍鳥軍是由東部地區首先開始,奴隸兵一擊即潰,沒有擋住藍鳥軍的步伐,本部只有二個軍團六萬人,畢竟少一些,所以他一面把訊息彙報給河東城的守軍,一面派人彙報給國主蠻龍,並積極準備發起反擊。
白雲山脈連綿千里,靠山地區地勢起伏不平,山丘不斷,典型的丘陵地帶,在這一地區作戰,防禦好於進攻。
藍鳥軍六個軍團依靠地形築起了防線,掩護後續部隊渡河,反正第一階段戰役他們並不是重點攻擊部隊,充其量也就是起牽制作用,只要穩紮穩打,有效地消滅敵人有生力量,逐步向前推進就達到了預期目的,所以東方秀等將領並不心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