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碧波,君山渺渺,雲蒸霞蔚,氣象萬千,一臉歡喜:“陛下,這洞庭山水,果然極美。”
這少女,竟是華福帝姬趙賽月。此時距其迴歸中原,已過去四年,當年的青蘋果,已長成誘人的水蜜桃。
能被趙賽月稱之為“陛下”的,只可能是……一張留著短髭。英挺硬朗而又不失威嚴的面龐從趙賽月身後探出——正是華國天子狄烈!
車窗不大,車輛微晃,兩張面龐一齊探出,自不免輕摩碰觸。但見趙賽月面生紅暈,明眸流盼,卻只貼得更緊,而無半分避開之意,便可知這鮮美的水蜜桃,已被某君採擷矣!
狄烈邊看邊點頭:“去歲宋國平楊太之亂,血戰洞庭湖。據聞浮屍數十里。半湖盡赤……”
趙賽月微嗔:“陛下,如此美景良辰,卻來說這等事……”
狄烈哈哈一笑打住:“月姬言之有理,朕這是大煞風景了……嗯。這荊南安撫使、知長沙府李綱。倒還真有些本事。不過一年光景,就將一汪血池盪滌一清,不錯。不錯,朝中居然還有人對其頗加指責……今趟出巡,還真看到不少東西,不虛此行。”
自天健三年解決四方疆域邊患之後,華國開始潛修內政,努力發展,休養生息,恢復民生。經過一年的努力,全國各地喜報頻傳,關中、河東、河北、中原、遼東、寧夏、成都、兩浙、江南,治安穩定,市面繁榮,收成喜人,安居樂業,形勢一片大好。唯荊南、江西、福建一帶,因剛剛收復,且戰亂初平,恢復得還不盡如人意。
狄烈沒混過官場,但官員報喜不報憂,古今皆同。天下方定,華國初立,吏治是否清明,是關係到大華國祚的百年大計。為了解真實情況,狄烈決定仿效始皇出巡天下。
中國歷史自秦而宋,千年以降,除了始皇曾出巡天下,再未有第二位君王敢做這等事。蓋因始皇五度出巡,薨於沙丘,傳位非人,以至二世而亡的前車之鑑,故此後世基本沒有哪個帝王敢再這麼做。
華國朝臣們聞知天子欲行,一力勸阻,但狄烈不為所動——他堅信自己這樣做是正確的。身為一國之君,久居高位,自甘陷於深宮,長此以往,耳目充塞,這個國家變成什麼樣,一無所知。
狄烈在朝會上,聲色俱厲,言道治國如作戰,一個將帥,如果只知道縮在後方,遙控指揮,而不是親臨一線,瞭解地形,明析敵我,審時度勢,最終的戰局,鮮有不敗之理。
狄烈是馬上皇帝,戰場王者,他的治國理念,也不是什麼“治大國如烹小鮮”,什麼“垂拱而治”,而是身體力行。你們做你們應當做的事,我做我能做的事。
身為一位強勢帝王,群臣還真拗不過他,最終做出讓步。這裡邊最重要一個原因,在於天子已有後——趙皇后已於年前誕下太子,另外三位妃子,葉(蝶兒)淑妃、趙(圓珠)貴妃、餘(羞花)才人,也先後為天子誕下一位皇子,兩位公主。
在某種程度上,狄烈還真得感謝自己兩個兒子,沒有他們的誕生,自己還真出不了長安這個門。
天健四年六月,由保密局甄選出兩百獵兵精銳,組建禁衛營,以驃騎中郎將岳雲、車騎校尉郭大石為正副指揮使,護扈天子出巡。
華國朝政,由六部之首組成輔政內閣處理。尋常議項,內閣擬票表決;重大決策,八百里急報,送交天子審批。
狄烈計劃出巡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由西至東,巡視成都府、江西道、荊南道、福建道等剛收復未久的地區;第二階段,由南至北,直上遼東;第三階段,巡視草原、西北,最後返回長安。
以古代馬車的速度,當然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巡遍天下,狄烈計劃用三年時間,完成這三次出巡。如今,第一次出巡,行程已過半。
趙賽月此次隨行,並不是以嬪妃身份,事實上,她還未被狄烈納為妃。她的隨行身份,說來令人大跌眼鏡——神槍供奉使。
沒錯,她就是為狄烈背槍盒的貼身侍者。
狄烈已是天子,再不能象過去那般,整天身上揹著個槍盒四下晃盪。這不光是有損威儀的問題,更關係到一個國家的形象。所以,他需要一個負槍使者。這個人必須對他絕對忠心,並且能夠得到他的信任。
這些年來,有此殊榮的,只有一個岳雲。但顯然如今的岳雲早已不是當年的童子,再不適合為他背槍。要重新選人的話。以如今狄烈的身份,很難信任底下官員所推薦的人選。因此,當年被救回中原的那群發誓要用一生報答狄君的帝姬宮娥,就是最好的人選。
趙賽月,雀屏中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