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一直開到下午,當完成最後一項各州縣的官員考核推薦名單時,與會者的肚皮都發出咕咕之聲。狄烈笑著宣佈散會,將官員核薦名單交與陳規,讓他上呈天樞城杏園內的皇后過目,最後聯合用印生效——這倒不是朱皇后要抓人事任免這一項大權,而是很多官員覺得,沒有皇室的正規印鑑,他們當官做事,顯得名不正言不順。
嚴格說起來,朱皇后的印鑑都還不夠正式,大宋真正有公認的有效璽印只有兩個:傳國玉璽與宋自制“受命寶”。
前者已失蹤,後者在建炎朝的趙九手中。狄烈手裡只有一個自制的城主大印,玉質很好,刻得也很精美,可惜只在軍隊中有絕對效力。在最重傳承與天命的文官眼中,這城主大印與石頭差不多,雖有效卻缺威信。
狄烈目前所能做的,也只有慢慢積累起自身的威信,從而使手中的印章逐漸體現出應有的價值。當這種自身的威信爆表時,哪怕是用一顆普通石頭當印鑑,在臣民眼裡,也代表著至高無上的威嚴。
當所有文武退出正堂之後,卻有一人站著不動。狄烈定睛看去,卻是多日不見的侯方鏡。
侯方鏡這位財稅都監,算得上是天樞城的元老了,更是狄烈的第一個追隨者,相當合格的大管家。
狄烈大笑道:“怎麼?老侯你還想讓我請你吃一頓?也行,反正咱們也很久沒一起喝點小酒嘮磕了。”
侯方鏡心頭一暖,微笑道:“難得城主還惦記臣下……說起來,城主還真應該請臣下一頓才行。”
狄烈一愕,失笑道:“是嗎?除非你有好禮送給我。哈哈哈……”
狄烈當然只是玩笑,沒想到侯方鏡卻一本正經,合袖施禮道:“臣下正有好禮,獻與城主。”
很快,有侍衛帶上四名老儒生,為首捧著一方錦盒。能被侍衛帶進來的,都是經過重重檢查,確認無危險之物。狄烈瞟了那幾名儒生一眼,有點眼熟,好象是平定官學的博士、教喻一類,據說是什麼儒學大家,在士子中很有名望的那種。此時從這幾人臉上看到的是一種驚喜與難以名狀的激動。
為首老儒恭恭敬敬將錦盒放在案前,肅手退在一旁。
狄烈盯住那幾名老儒,不動聲色地緩緩開啟盒蓋,一方古樸精美的玉印,呈現在眼前。但見此玉印螭紐交蟠,四可邊際。中洞橫竅,色澤如碧。玉不錯啊!用來做印章有點可惜了,這是狄烈第一眼看到此物時的想法。
狄烈看了侯方鏡一眼,對方正點頭微笑。狄烈伸手抓過螭紐,翻轉過來,上面所刻篆畫作蟲鳥魚龍之狀。別說是反字,就算是正字,以狄烈的水平,也認不出來。於是狄烈將玉印在印泥上沾了沾,啪地蓋在面前桌案一張白紙上。八個鮮紅的蟲鳥魚龍之狀的篆字印入眼簾。
狄烈皺眉道:“這是什麼文字?搞得像鬼畫符一樣。而且我也沒讓玉匠製造新的印章啊!”
那四名老儒齊聲激動說道:“此八字為‘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是也!”
狄烈一臉迷惑,抬頭訝然道:“什麼意思?”
侯方鏡與四名老儒齊齊跪下:“恭禧城主!賀禧城主!傳國玉璽得遇明主!”
狄烈猛然瞪大眼睛,難以置信地看著手中這巴掌大小的玉印——這是傳國玉璽?那傳說中的和氏璧?
傳國玉璽。據說是秦始皇滅趙之後。獲和氏璧。將之刻成國璽。之後歷代相傳,一直作為受命於天的皇命正統標誌,哪個登上皇位者沒有這東西在手。其地位合法性都要遭人質疑,自己都不好意思見人。比如唐初太宗李世民因無傳國玉璽,乃刻數方“受命寶”、“定命寶”等玉“璽”,聊以自**。一直到貞觀四年,李靖率軍討伐突厥。同年,隱於突厥的前朝皇后蕭後突然與皇孫政道返歸中原,傳國璽歸於李唐,李家的皇統才算名正言順起來。
遺憾的是,此璽在五代末年,天下大亂時失蹤。所以宋朝從建國始,就沒有這方寶璽在手,只好自制受命寶一方,作為國璽,上刻“承休延福,億永無極”八字,是為宋璽。
趙宋皇家的遺憾,也是臣子們的遺憾,亦是天下百姓的遺憾,這諸多的遺憾,造就了一樁異事: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年),咸陽縣民段義在河南鄉掘地得一寶印,色綠如藍,溫潤而澤。次年正月送至京師,經蔡京等辨識,確認為秦制傳國璽。
於是大宋官家與臣子們,彈冠相慶,認為天命所歸。之後制誥官旨,均以兩印同用。後世史家多認為此事件與玉璽,多半有問題。只是在當時,誰去管這個?要的就是個效果,至於是真是假,誰會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