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77部分

董先不斷權衡利弊,最終還是決定:出擊。

得知旅長的決定,旅參謀長提醒道:“我旅的任務是防禦伊陽與鄧州之敵,不可擅自出擊,而近日長安總部又有大調整,我旅處在最前線,必有大用。此時若不經請示而妄動,只怕會影響總部全域性佈署……中郎將請三思。”

董先想了想,道:“金軍在伊陽倒還有點兵力,但鄧州那邊,自其主帥斡魯失蹤後,殘餘金兵已不堪戰。如果不是擔心佔領之後,本軍太過突出,易遭敵三面合擊,早就拿下鄧州了。故此,商洛這一塊兵力可以抽出,不影響防禦。至於近日長安總部的大調整,必是針對中原金軍做出的反應,恰恰因為我六旅在最前線,如有大用,必是對敵發起進攻,舍此無他。”

旅參謀長也是教導營與太原軍校出身的干將,善於分析形勢,琢磨一會,也覺得是這個理,遲疑道:“不如先請示……”

“來不及了,陝州形勢危急,刻不容緩。”董先以不容置疑的口氣道,“先幹了再說。”

屋外突然傳來衛兵急報:“長安軍使有急件到……”

董先展開急件一看,豁然大笑:“咱們與長安總部想到一塊去了……”

三月初八,董先率第六混成旅半個旅約四個主力營兵力,共計二千人馬戰車,跨過洛水,向北急行軍,準備穿過虢州,奔赴陝州解圍。

三月初十,六旅到達虢州,邵興親自出迎,見到二千軍容整肅、兵甲齊備、車馬連綿的大軍,大為歡喜。引領六旅將士前往早早準備好的軍營處休整,商定翌日親率五百卒附翼隨行,前往陝州。

三月十一,二千天誅軍,五百虢州軍,同時從虢州北門出發,再渡燭水,增援陝州。

這一次,邵興再不敢大意,先後派出五撥硬探先行渡河,探查前方二十餘里方圓情況,確定無敵情後,方敢渡河。

金軍似乎認定虢州方面兵少將寡,無力來援,沒有在這個方向佈置重兵攔截。

虢州與陝州相距不足百里,騎兵急行軍一日可至,步兵最多兩日可抵。由於此行乃是增援,士兵必須保持充足體力,隨時與敵接戰,故此行軍宜穩不宜急。

黃昏時分,援軍抵達距離陝州約三十里處的靈寶縣,準備在此歇息一晚,明日正式與金軍接戰。

靈寶縣城殘破,難以抵擋金軍薄城,原來的縣衙,已搬到距縣城五里外的函谷關去了。得知援軍到來,知靈寶縣急忙趕來,歡喜之餘,請大軍入關休整。

隨著時代的變遷,彼時的函谷關,戰略地位已遠不如秦漢,加上屢經戰亂,無力修葺,三個關城都相當殘破。只不過,再殘破的關城,憑原有老底子,加上因險制宜,在防禦方面,依舊是勝過縣城許多。

越是接近敵軍,越要謹慎。董先也好,邵興也好,都不會隨意置自己的軍隊於險地,欣然接受了知靈寶縣的好意。

靈寶隸屬陝州,這個知縣,當然是建炎朝封的。只不過,陝州懸於金軍勢力範圍之內,建炎朝那邊,根本沒人能過來,也沒人敢過來當這個知縣,所以這知縣其實是李彥仙任命的,原為陝州軍中一司錄參軍。此人與邵興可謂老交情,相見之下,自然歡喜開懷。

食畢之後,董先聚集軍中營以上軍將進行軍議,邵興亦列席。

軍議議題只有一條:明日採取哪種增援方式。

目前增援方式有兩種:一,渡黃河,至北岸,繞行至平陸,再渡黃河,回南岸,進入濱臨黃河的陝州城。然後與陝州軍聯合守城,以待援兵大軍到來,這是一個比較穩妥的方法。二、放棄渡河,直接攻擊金軍設在陝州城下的大營,陝州軍可趁勢出城合擊。這樣比較冒險,但戰果也大,操作得好,說不定可一擊奏功,就此破敵亦非不能。

一支軍隊的首任指揮官,會極大影響這支軍隊的作戰風格。六旅明顯打上了主將個人風格烙印,諸將一至認為,應當採取第二種方式。

董先與他的參謀長也傾向於第二種方式,不僅是因為個人作戰風格的原因,更因為他們是混成旅而非普通旅,守城體現不出戰車優勢。同時也擔心陝州兵力不足,惟恐有失,遂建議兵分兩路:邵興率五百兵從黃河北岸入援陝州,六旅則從南岸側擊金軍;而陝州軍在看到敵營混亂後,不要遲疑,立即出城夾擊。

這個策略兩頭兼顧,攻守皆宜,邵興也認為極好,當下約定夾擊訊號,然後散會尋找渡船。

在知縣大力協助下,翌日一早,已尋得十二船小漁舟,一次可渡一百五十人,五百軍兵加輜重,四次便可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