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天誅之名,當時四大戰兵營中,每戰必在最前,斬馬劈敵,以身擋之,就是這重甲刀斧兵。
重甲刀斧兵的存在,一直到戰車出世,才被重甲長槍兵替換掉。主要因為擊殺逾車城而入的敵人,用槍刺比用刀斧劈砍更好。用刀斧的話。一旦砍空,收不住手,很容易就會劈在車壁上。到時敵人砍殺光了,戰車也要大修了。
因為戰車的出現。野戰機器重甲刀斧兵退出了天誅軍一線作戰序列。在天誅軍第二次擴軍的時候。狄烈將四個戰兵營的重甲刀斧兵合編為一營,是為重甲刀斧營。這個戰鬥力強悍的營,就放在平定。隸屬楊奮的補充師。
這樣做出於以下幾個原因:一、天誅軍戰鬥頻仍,主力經常撒在外圍,太原也好,天樞本城也罷,時常缺少重兵鎮守,必須有一支鎮城力量;二、平定做為天樞城勢力首個州府級的基地,根基打得很牢,群眾基礎也好,更妙的是,地處太原與天樞城之間,可以有效對這兩處重地做出預警;三、放一支有實戰經驗、戰鬥力強橫、忠心可靠的軍隊長期鎮守腹地,可有效地鎮懾某些心懷不軌之輩,並能應對各種突發敵情。
說實話,正是因為有了楊奮與重甲刀斧營,這些忠心耿耿的可靠力量看住老巢,狄烈才敢於率軍四出征伐,不用擔心自家後院生變。
重甲刀斧營,天樞城的壓軸力量,輕易不會動用,而現在,是時候讓敵人顫慄了。
來犯之敵兵力雄厚,普通的乙級旅,尤其是沒有作戰經驗的乙級旅,很難說有必勝的把握,所以出動重甲刀斧營,就是一個必然選擇。
考慮到奈何關與井陘道的狹窄地形,楊奮決定派出半個營為第一增援梯隊,二百重甲刀斧兵。三百匹戰馬,騎兵二百人,再有一百匹戰馬馱負步人甲與長刀大斧,正好夠用。
第二增援梯隊為一千步兵,以二百匹戰馬馱負兵甲,急行軍增援。
臨出發前,有一軍將前來報道,請求隨軍作戰。
這人楊奮認得——張憲。
張憲已經在太原軍校學習兩個月了,軍校十日有一假。張憲此時尚未成家,也沒有家眷,攢了兩個月的假期也無事,便替幾位哥哥回太原探望親眷。正好趕上這一檔子事,當即自告奮勇。
左開本不允,但楊奮卻喜出望外,他原本多少有點擔心,畢竟來犯之敵乃是宋軍悍將,還有一個曾令河北義軍吃過大虧的杜充。左開能不能對付,真有點懸。張憲這麼一來,算是救了場。
前番楊奮代表狄烈前往歡迎並安撫王貴、徐慶、張憲一行之前,狄烈就曾對他說得清楚,這幾個人,都是將才,尤其是張憲,堪稱良將,須好生對待。楊奮很少見軍主對人如此推崇,他也毫不懷疑軍主的眼光,此時一見張憲出現,大喜過望,心頭大定。當即任命張憲為副將,輔助左開,統一指揮奈何關所有軍隊,反擊宋軍。
大軍申時末(下午五點)從平定出發,兩地相距約八十里,多為山路。由於天樞城的重要性,狄烈重點鋪築了一條平坦的煤渣路。在這個時代,行路不揚灰,暴雨不泥濘,堪稱罕見的坦途了。不過,再怎麼平坦,終究還是山道,險峻崎嶇不可避免,只能小心前行。途中還下了一場中雨,耽擱了一陣,若在以往,道路早已泥濘難行,此時便可看出狄烈修建新道的先見之明與良好路況的重要性了。
騎兵隊行至半道,又碰到第二波報告軍情的哨探,得知天驕營指揮使陣亡,奈何關失守,無不大驚,顧不得休息,加速趕路。
距天樞城尚有三十餘里時,天色已暗。如果是在奈何關以東的井陘道,天黑就斷不能走,否則隨時有可能失足葬身崖底,但在奈何關以西數十里內,地形卻大為不同。平野開闊,山勢平緩,足以擺下一個車城來場兩軍大戰(非劇情需要虛構,而是娘子關以西地形,的確如此)。正因地形允許,平定援軍點起火把趕夜路才成為可能。
戌時二刻(七點半)不到,重甲刀斧營便趕到奈何關南關城。正憂心如焚的城守楊調兒見到,歡喜得眼淚都掉下來。
得到奈何關東關城並未完全失守的訊息,左開才大大鬆一口氣,當即就要出戰,卻被張憲勸住,建議先休整兩刻時,養精蓄銳後一鼓而戰。左開想想也是,這才按捺住焦躁心情,下令全軍下馬休息。
如果是火槍兵,完全可以不需休整。直接投入戰鬥。但冷兵器軍隊卻不行。冷兵器軍隊作戰,士氣第一,體力第二,沒這兩樣。就不用打仗了。重甲刀斧兵是騎馬來的。體力什麼的還算有。但也需要喘口氣,騎馬除了能儲存體力之外,並不比步行舒服多少。一樣的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