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可以取得輝煌戰果的勝利,最終黯然收場。
這個巨大戰果,建炎朝抓不住,韓世忠抓不住,天誅軍一定要抓住!
自金西路軍覆滅之後,金東路軍,就成為了金國最後一支南略力量。在整個河南及淮南戰場,金國共有三支大軍:分別是河南戰區的宗輔、賽裡、斡魯、拔離速等等,兵馬遍及河南各軍州縣,合計三萬軍;淮南戰區的完顏昌五萬大軍;江南戰區的兀朮五萬大軍。
這三大戰區中,河南金軍多為二線部隊、守城專用的新附軍與籤軍;完顏昌大軍多為各族混雜的二流軍隊,兵多但真正的精銳十不足一;而兀朮軍,才是整個金東路軍的精銳,其中光是女真兵,就佔了近半。
這支精銳之軍,如果不能在它最虛弱的水上收拾掉,那就得隨時面臨它在陸上馳騁的強大威脅。任何一個有預見的軍事領導者,都知道該如何選擇——不管這選擇有多困難,要付出多大犧牲。
打垮兀朮軍,就等於打斷了金東路軍的脊樑!殲滅兀朮軍,就等於埋葬了金國的國運。
倘若兀朮五萬大軍覆滅,金國的舉動,就連一個普通戰士都能推匯出來:河南、淮南金軍立刻連滾帶爬退出佔領區、退過黃河,退出河朔,一直退到長城以外。此後,金國與天樞城、宋國的攻守之勢互易,再不能踏入中原一步。並且,角色也要來個大轉變,從不可一世的侵略者,變成悲苦的保家衛國者了。
一戰定乾坤!這一戰,狄烈打定了!
韓世忠是要把黃天蕩變成兀朮的滑鐵盧,而狄烈,則要把黃天蕩,變成兀朮的埋骨處。
歷史上,兀朮數萬大軍,在這場險死還生的水上大戰中,實力損失其實不大,真正受損的,是士氣與征服決心。換句話說,金軍軟實力損害很大,但硬實力卻沒折損多少。而狄烈此去,就是要把這個局扭轉,說一千,道一萬,打掉硬實力,才是硬道理!
狄烈幾乎是在短短一刻時內,就做出這個驚人決定。他激動得難以安坐,環抱雙臂,來回踱步,那種亢奮之狀,看得凌遠及一群聞召而來的參謀們驚疑不定,面面相覷。
做決定容易,但卻有兩大難題:首先,沒有兵。狄烈的四萬大軍,大部分散到整個永興軍路,長安駐軍不過五千,就這五千兵,還不能動,這是長安穩定之本。其次,沒時間。黃天蕩之戰,史載只有四十八天,現在歷史改變了,戰鬥提前,韓世忠軍是否準備充分?還能不能困住兀朮四十八天?現在趕過去還來不來得及?
幸好,長安雖沒有兵,但淮南卻有一支潛伏大軍。而且,還是此戰最得力的水軍,還有此戰最需要的戰船,此五千水軍,可抵長安上萬陸軍。五千對五萬,是不是太少了呢?想想韓世忠以八千圍五萬,完全顛覆“十則圍之”的古兵法,就可知天時地利兵種相剋的特殊性。論綜合戰力,張榮的五千天波師,絕不在韓世忠的八千宋軍之下。所以,韓世忠能打得動、圍得住兀朮,天波師也同樣可以。
作戰部隊的問題解決了,至於時間,完全不可控,只能儘快趕到,其它的就看天意了。
其實除此之外,狄烈還有一個說不出的難題:沒有將!
這是一場穿越者的預知之戰,無人可分享,也無人可替代。具體怎麼打、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時機,切入開打,天知、地知、只有狄烈一人知。
如果這是一個通訊時代,可以用電話、電報指揮,狄烈決不會親臨戰場,只需遙控指揮,相信張榮就能做得很好。遺憾的是,這是古代,長安至建康,兩地相隔數千裡。狄烈發出第一個指令時,黃天蕩之戰或許剛開打;等他發出第二個指令時,韓世忠與兀朮早就收工走人了,留下一地果皮屑等你來打掃……
那麼是不是弄一個錦囊給張榮,打一陣再拆開看看下一步指示?拜託,那是演義,誰敢在實戰玩這個,就等著被鞭屍吧。
是夜,長安府衙,一場緊急會議連夜召開中。會議決定,成立長安警備師,天誅軍第一野戰軍副參謀長凌遠,出任長安警備師師長,統領全長安馬步軍,負責整個長安城的警備工作。政務方面,由張角抓總,近來表現不錯的虞允文輔之。
與此同時,在五百警衛與八百獵兵當中,挑選精通水性者百人,組成近衛都,隨他們的王出戰——不是不可以挑選更多的軍兵,只是此去三千里,沿途幾乎全是敵佔區,人數一多,想不引人注意都難。
狄烈此行就是與時間賽跑,絕不能在沿途被拖住。
百人,七舟,走水路,不多不少,剛剛好。
十二月初二,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