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rer)的《柏林日記:二戰駐德記者見聞(1934~1941)》。夏伊勒是一名電臺記者,因《第三帝國的興亡》一書而成名。我感覺這本日記提出了一種非同尋常的視角。

為什麼?很簡單,這部日記旨在在歷史事件正在發生時描述它們,而不是事後描述。我在地下室裡,歷史在我面前生動地展現(炮彈的聲音讓我整夜無法入睡)。非理論化的歷史正在我面前上演,而我正在讀一個在歷史進行時經歷歷史的人寫的書。我努力在腦海中形成關於未來的電影式的畫面,但發現它不那麼明晰。我認識到,假如我在歷史事件發生後撰寫它們,它們會顯得更為……歷史化。在“之前”和“之後”之間存在差別。

夏伊勒有意在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的情況下撰寫這本書,他當前所能得到的資訊沒有被接下來的結果破壞。非常具有啟發性的評論在書中隨處可見,尤其是法國人相信希特勒只是暫時的敵人,這就是他們缺乏準備和之後迅速投降的原因。在任何時候都沒有人認為可能發生接下來的災難。

雖然我們的記憶非常不可靠,但日記多多少少能夠提供在當時就目睹的無法抹去的事實記錄,使我們有一個固定的、沒有修改過的視角,並能在之後把歷史事件放在它們原本的背景下研究。我想再一次強調,重要的是這種描述事件的方式。實際上,夏伊勒和他的編輯們有可能有作弊行為,我所說的“作弊”是指在出版時抹去一些事後看來對事情的發展沒什麼影響的元素,從而加強那些有可能讓公眾感興趣的部分。實際上,編輯過程相當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