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仍舊莫名其妙,志翔已然走遠。
這些人腦中到底想什麼啊?不管了,反正我也不在乎什麼禮物。 txt小說上傳分享
2.坡那屯
“我們去坡那屯看看好不好?我想去看看有什麼能幫得上忙的。”
曉玲帶有央求的語氣讓我們無法拒絕,於是我們驅車向逐卜鄉進發。而更讓我期待的是坡那屯要發生的大事。
坡那屯其實離把敏村不遠,我們只用了20多分鐘就到了。剛進村子就發現這個村子佈滿水溝。水溝沿著公路邊流下,然後分流入各家各戶的房前屋後。有些房子還專門開了後門,以方便在水溝邊取水或洗東西。這還真有點江南水鄉的味道。
我們找了個地方把車子停好,開始打聽陳婆侄女…陳芸的住處。
“你們看,那邊那兩個挑擔子的兩個小孩就是陳芸的兒女了。”路邊的一位大爺指著不遠處的兩個孩子對我們說。
大爺指著的方向不遠處果然有兩個小孩,正像我們這邊走來。走在前邊的是個小女孩約7、8歲的樣子,個子較走在後邊的小男孩高些,但是顯得很瘦弱,臉色有些發青,有些營養不良。不過令人奇怪的是她的衣服雖然很舊,全身上下卻十分乾淨平整,頭髮也梳得整整齊齊,不像是農村的孩子。他們抬著一根扁擔,扁擔中間靠前垂著一個小籮筐,裡邊裝了些香紙燭火什麼的。扁擔的重量大部分壓在前面,小女孩邊走邊呼呼地喘著氣。後面的小男孩看起來也就4、5歲,雖然個子矮小些,臉色黝黑,胳膊也較細,卻也抬得很賣力,為了保持扁擔的水平,他還儘量地把扁擔推過頭頂。
兩個小孩走到我面旁邊,老大爺發話了:“我說小豆芽、小黑豆,你們真的跟著你們的瘋子老爹一起做那無聊的事?”
兩個孩子站住了,一把放下擔子,小女孩插著腰厥著嘴臉上有股傲氣。她急衝衝地喊道:“我叫李婭婭,他叫李祖新 。不是什麼豆芽黑豆!還有不許說我爹是瘋子!我,恨你們!”說完兄妹倆抬起擔子走了,小男孩也朝我們這邊吐了土舌頭。
一個“恨”字出口讓我們有些詫異,大爺卻在一旁冷笑著說:“瘋了,一家子都瘋了!”
“大爺,這是怎麼一回事啊?”
我們這個地方雖然是窮鄉僻壤,卻有個引以為傲的水利工程—李公渠。當年李家幾代人花了幾十年工夫修了這條引流水渠,造福了幾個村子。這兩個孩子的爹就是李公的後人。”
“我知道這個故事!”曉玲慢慢向我們介紹起李公渠的故事。
'
【埂貴古渠】(來源於左江日報,陳知堂著)
這李公渠就是鮮為人知的龍州縣最早的水利工程—埂貴水渠。明嘉靖年間,龍州邊陲尚屬土司統治年代,上龍司的埂貴山弄灰至隴未村一帶,泉水氾濫,每逢雨季,泉雨交加,盡成澤國,“民無所居,田無所插”,而埂貴山南面的誥村(今民權村坡那屯)的大片良田則因無水灌溉,十年九旱,無法耕種。當時,輔佐上龍州的邑人權官,諱陽號南軒李公,看在眼裡,急在心上。於是,他深入埂貴山,仔細勘察,下決心劈山修渠,為民造福,在今坡那屯通往弄灰、隴未村的山渠,鑿渠引水,並捐資數百兩,僱請工匠,於明朝嘉靖十一年(1532年)十月十三日開工鑿山。李公去世後,他的子孫繼承李公未竟之大業,出金二百餘兩,僱請李少泉等十餘人,鑿山壘砌溝壩。經過前後72年的艱苦努力,終於在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正月十二日竣工,開成了一條長165米,寬米,最深處10米的水渠。水渠的開通,既解除了弄灰、隴未村一帶的水患,又解決了埂貴山南面誥村等村屯的田地灌溉用水,一舉而兩利,使當地群眾“民有所居,田有所福”。為了紀念李公的功德,李公的後人請呂福慶撰寫碑文,鐫刻於水渠邊的山石上。
'
72年啊!讓人不得不佩服李家世代為民造福的精神與決心。
“沒有錯,李家人的確是我們幾個村子的恩人。”大爺鄭重地說,“他們歷盡幾代人修的這個水渠改變了我們這裡十年九旱的局面。就這樣,這個古渠用了幾百年,直到解放後大興水利,新的水利體系建立起來,古渠才停止發揮它的作用。但是,李家世代都受到我們幾個村子的敬重。兩個孩子的父親叫李成業,是個不折不扣的老實人。雖說地裡活也是把好手,又勤勞,可是就是由於太善良了,大部分的收入都拿去接濟其他人了, 一年到頭家裡落不下幾個錢,你們看,這兩個孩子餓得什麼樣了?”
“可是,他們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