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印書坊的情況;便是和蘇軾、王安禮把酒言歡,縱論古今;又或者在家裡陪著桑梓兒品評詩詞丹青……總之七月份除開天氣熱一點之外,實在是石越過得最愜意的一段時光。
而桑俞楚也非常高興,因為家裡出了幾個進士,又住著一個石越,他如今的身份地位早已不同往日……想想家裡接欽使都接過三次了,有幾個商人見過這個世面?雖然他講究喜怒不形於色,但是心裡輕鬆卻是必然的。何況唐甘南來信,說他在杭州一切順利,那邊的地方官也知道他家裡有一個進士,唐棣和石越關係非常一般,想想石越是皇帝屢詔不起的人,若有一天大用,那肯定是顯宦呀,誰也不願意這時候得罪唐家——加上唐甘南是最知情識趣的人,隔三岔五各個官員都有禮物送到,那自然一切大開方便之門了。唐甘南詳細問了桑氏印書館的情形,正和他商議是不是要在杭州開個分店呢。不過這事還是要先聽聽石越的意見,無形中眾人都開始唯石越馬首是瞻了。
把唐甘南的信給石越看了之後,桑俞楚問道:“賢侄之意如何?”
石越考慮了一會,說道:“江南讀書風氣日熾,印書坊也特別多,競爭定然激烈,這事還是給二叔自己處置吧。只需告訴二叔,若要印書,就可不拘一格,經史子集到佛道典藏,詩詞曲藝到評話雜談,只需有人買,便可以印。另外,我聽說江南杭州頗多能工巧匠,二叔可以試試彩色套印,若能成功,定然受歡迎。”說著又把彩色套印是怎麼回事給說了一下。
桑俞楚點頭稱是。
石越又笑道:“我們這邊用的方法,也可以和二叔說說,便是做棉紡,未必不可以用這些方法。做生意,自然是成本越低越好的。”
“那是自然。”
“小侄還有一事想和伯父商議。”石越開始談起自己計劃中一個大動作。
桑俞楚習慣性的摸了摸短鬚,說道:“但說無妨。”
“我想創辦一個書院講學,這事還須伯父周全。”石越微笑著看了桑俞楚一眼。
桑俞楚略略有點驚訝,不過這神色一閃而過。不去當官卻想去教書,而且要辦書院,這個石越的想法倒真是奇怪。桑俞楚沉吟了一會,才說道:“凡各地辦書院,或有地方官支援,或有士紳合力資助,才能夠維持一所書院日常的開銷。士子們大抵並不富裕,多是平時耕種,閒時念書,半耕半讀,方能勉強生活。以賢侄今日的聲譽,創辦一所書院倒並不困難……”
石越倒沒有想到這許多,因此也在心裡計議了一會,才說道:“官府的支援且不去說它,開封府雖然會支援,但我等先不必計算在內。如今之計,先選一處好地方,置辦學舍。附近的鄉老對於在本地辦學,當無反對之理,再拜會附近計程車紳,請他們一起出資贊助。如此當無太大障礙?”
桑俞楚搖了搖頭,微笑道:“置辦學舍等等,不必找別人,賢侄要做的事,我斷無旁觀之理。這筆錢不必勞動別人。這中間最大的困難是書院士子們的生活如何保障,以賢侄如今的名聲,想來讀書計程車子們人數必然不少,要長期養活這許多人,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石越聽他擔心這個,不禁啞然失笑:“我這書院,有所不同。當日孔子給三千弟子講學,難不成還要養活這三千弟子?各地書院半耕半讀,那是因為其弟子都是附近鄉黨子弟,那都是有幾分義學之意。朝廷辦學校,那是為國家養材,所以要給這士子們發月稟。我這書院,卻另有規模。凡是來此學習計程車子,每年交學費一貫,食宿自理,書本筆墨皆請自理,須連學三年,方得卒業……”當下和桑俞楚細細說清,直把桑俞楚聽得目瞪口呆——這樣的書院也會有人來?
雖然半信半疑,但是依然由石越和桑充國在開封城西南十里處叫“白水潭”的地方選了一個院址。那本是一處白姓家族的公地,幾個小土丘上種著一片果樹林子,附近便有一個水潭,頗見清幽,而且離官道也不遠,石越與桑充國一眼就看中這地方。白家的族老聽說是要在這裡辦書院,本就很高興。族裡幾個讀過書的秀才都聽說過石越的大名,和族長們一說起,那更無不答應的道理。那塊地他們願意用半價出售,條件就是在書院中順便辦一個義學,讓白家的子弟免費上學,先生的食宿與禮金皆於白家出。這個要求也是很尋常,石越尋思著自己雖然本意並不想辦一所蒙學,但是也斷沒有拒絕的道理,便一口答應下來。
地址一定下來,便開始建學舍。石越一心想著要早一點建好,桑俞楚便也不計成本,青磚、石灰石、木材,全部是用買。看著那一堆堆的石灰石,石越當時就有點納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