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角有徒弟五百餘人,雲遊四方,到四面八方去宣傳教義。發展徒眾,“以善道教化天下”。他到處散佈“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根據《太平經》“眾星億億,不若一日之明也;柱天群行之言,不若國一賢良也”,張角自稱大賢良師,為太平道的總首領;他的兩個弟弟,張梁、張寶則自稱大醫,亦為太平道的首領之一。凡太平道成員及其信徒,若犯有過失,只要跪拜在首領面前,承認錯誤,保證不再犯,便給以寬恕。
十餘年間,太平道勢力遍佈幽、青、徐、冀、荊、揚、兗、豫八州,徒眾達數十萬人。張角將教徒劃分為三十六方,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設渠帥負責。教眾主要是窮苦農民,也有城鎮手工業者,個別官吏、甚至宦官,八州之人家家侍奉大良賢師張角。
張角又按《太平經》中“順五行”的思維方法,按照五行相生相剋的理論,選定於甲子年甲子日、即靈帝中平元年三月五日舉行大起義。
二月初,各方渠帥組織手下徒眾分別向鄴城、官渡、陳留、定陶、許昌、譙、汝南、宛城等城市運作,更是派出界橋大方渠帥馬元義進入洛陽城聯絡常侍封婿、徐奉為內應,共約定三月五日黃巾大軍入城,共同起事。
二月二十五日,太平道濟南大方的信徒周唐,受渠帥辱罵,心中氣惱,向官府上書揭示甲子日起義等事項。朝中權貴大驚,整合洛陽禁軍,在洛陽城內抓捕馬元義,車裂於午門外,並捕捉洛陽信徒上千人。接著朝廷傳令冀州抓捕張角家眷。此諸多事情被城中太平道信徒將此資訊傳出。
界橋城外的一個士族府內宅,裡面坐了十餘個人。正中跪坐之人,面容端正、鬚髯五縷,一副道骨仙風的樣子。此人不是旁人,正是大賢良師張角。兩旁跪坐十餘人,身上穿著各不相同,有身穿葛布麻衣的、有身穿布衣頭戴綸巾者、還有頭髻道冠身著道袍的,看來是各大方的渠帥了。
張角手中拿著剛剛接到的信報,面露沉思,忽然看向兩旁的人說道:“我們的事情敗露了!必須馬上發動起義!各位兄弟,洛陽暫時是無法攻取了。你們馬上回去,組織自己手下的即刻發動起義,先攻取周邊的城郡。暫時聚攏在界橋的兄弟們立即攻取鄴城、平原兩地作為基地。另外傳令給張梁、張寶、張曼成、波才、彭脫等人分別就近佔領官渡、陳留、定陶許昌、汝南和宛城。”
各方相自領命,是故黃巾起義開始了。
中平元年二月二十八,張角依據太平經》中關於“有天治、有地治、有人治,三氣極,然後歧行萬物治也”的理論,自稱“天公將軍”,其弟張寶自稱地公將軍,其弟張梁自稱“人公將軍”。其以漢王朝(蒼天)大數已盡,作為土德(土色黃)、黃天的代表,太平道應當取代漢王朝為起義宣言。起義時,起義軍皆頭裹黃巾,史稱黃巾軍。這段歷史稱之為黃巾亂世。
天公將軍張角盡起界橋十方教眾,共計十萬餘人,一舉攻下鄴城,之後揮師北上平原、樂陵。
又有小方渠帥鄧茂和齊桓率麾下兩方教眾取廣陽。程遠志、杜空和張義率麾下三方教眾取南皮。
地公將軍張寶,大方渠帥嚴正和嚴綱佔領官渡、陳留。
大方渠帥波才、卞喜攻克穎川。
大方渠帥周倉、高升取定陶。
人公將軍張梁,大方渠帥張瀾、何儀、何曼攻克譙。
大方渠帥劉闢、龔都、管亥佔領汝南。
大方渠帥張曼成、彭脫、黃邵、韓忠、趙弘、孫仲、孫夏取下宛城後,彭脫、黃邵、韓忠、趙弘領兵四方向北進發。
一時間,太平道教眾盡皆揭竿而起,四方百姓頭裹黃巾從其反者,四五十萬。i此番賊兵之眾近百萬之勢,席捲中原。賊兵勢大,官軍望風而靡。
大漢王朝岌岌可危。
大將軍何進奏報聖上,火速降詔,令各處備禦討賊立功。又遣中郎將盧植、皇甫嵩、朱雋各引精兵分三路討之。然,靈帝一直以來只知與內侍相戲,洛陽禁軍人數不過十萬,如何對抗數倍於己的起義軍。
中郎將盧植率兵五萬去救鄴城一線,對抗張角二十餘萬大軍。
左中郎將皇甫嵩驅兵兩萬與張寶對峙於官渡。
右中郎將朱雋引兵三萬戰張梁等於汝南。
至於波才、劉闢、張曼成等部,暫由地方諸侯以郡兵馬與之相對抗。
各路諸侯徑自召募義軍,且說幽州太守劉焉置下兵將不過兩萬,幾年前派給劉騫的三千兵馬至今未還,見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