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盆水潑在蘇格拉底的頭上,蘇格拉底卻慢條斯理地說,我說嘛,桑蒂普一打雷,天就要下雨(笑)。
桑蒂普當然不知道她丈夫是一個多麼偉大的人。──太太們一般都不知道(笑)。她們多半認為自己的丈夫也沒什麼了不起,要不然就是認為他偉大得不得了(大笑)。再說蘇格拉底好像也沒什麼建樹,他不過就是每天走來走去和人辯論,最有名的話則是“自知其無知”。一個不過就是知道自己很無知的人有什麼了不起呢?當然沒有。不過蘇格拉底好像並不認為他有這樣一個老婆是什麼壞事。他曾經對一個馬上就要結婚的學生說,恭喜你!因為如果你娶了一個好老婆,你就將成為一個幸福的人。學生問,如果我娶的是一個壞老婆呢?蘇格拉底說,那我就更要恭喜你了。因為那樣一來,你就有可能成為一個哲學家(鬨堂大笑)。
好,蘇格拉底的故事我們就不多講了,還是講他的美學。蘇格拉底認為,一個東西美不美,不在於它合不合規律,而在於它合不合目的。比如矛和盾,美不美呢?要看用在什麼時候。進攻的時候,矛是美的;防禦的時候,盾是美的。反過來,再好的矛,再好的盾,也是醜的。又比如,木勺子美,還是金勺子美?要看它們和誰配。是和陶罐配,還是和金碗配。如果和陶罐配,那就是木勺子美,金勺子不美。反過來也一樣。
於是,蘇格拉底也得出了他的美學結論,──美就是合適,美就是有用。
當然啦,蘇格拉底的思想沒有這麼簡單,他的意義就更不簡單。這個我們等一下再說。這裡先說柏拉圖。柏拉圖也是很了不起的。他被稱作“美的先知”,稱作“愛美者,愛智慧者,愛神和美神的頂禮者”。他是古希臘最偉大的哲學家和美學家。
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他繼承了蘇格拉底的方法論原則,這就是要尋找美的本質,不能侷限於一些具體的美的事物,而應該找到一個“天下之通則”。靠著這個“天下之通則”,就能解釋一切美的現象。柏拉圖認為,這就是理念。
理念就是概念,或者說一切事物的普遍形式。世界上有很多很多事物,它們千姿百態各不相同,但都共有一個普遍形式,這就是理念。比如桌子,這世界上有很多很多張,但它們都叫“桌子”,也都是“桌子”。不管你是多麼奇怪多麼異樣的桌子,也是“桌子”。因此“桌子”這個概念,就是普天之下所有桌子共有的普遍形式,也就是它的理念。同樣,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美的事物,它們也千姿百態各不相同。但它們既然都叫做“美”,就說明它們也共有一個普遍形式。這個形式,就是“美”,也就是“美的理念”。於是,柏拉圖也得出了他的美學結論,──美是理念。
二 第一樂章(3)
這就為客觀美學的原則──美的客觀性和普遍性,找到了一個確定的形式。有了這個確定的形式,客觀美學就站住了腳,就可以在西方美學史上雄霸兩千多年了。不過同時也帶來一個麻煩,就是我們不知道怎樣去把握這個“美”。美,如果像希庇阿斯講的那樣,就是小姐、母馬、陶罐、風景、音樂、舞蹈等等,是比較好把握的,畢竟那都是實實在在的“東西”。理念卻是虛無縹緲的,看不見也摸不著,你讓我們怎麼審美?
柏拉圖說,途徑也是有的。審美的途徑就是迷狂。因為真正的美,或者說,至真、至善、至美,都只存在於理念世界。這是隻有靈魂才能到達的地方。要到那裡去,只有“死路一條”(大笑)!所以,活著的人要想把握理念,就只有“假死”。這就是“迷狂”。迷狂也有三種。高階的是理智的迷狂,低階的是宗教的迷狂,處於二者之間的是詩性的迷狂。這就是靈感。靈感就是詩人在迷狂的狀態下和神交通,不知不覺地說出“神賜的真理”,即“為神靈所感”,因此叫“靈感”。順便說一句,“靈感”這個詞,翻譯得非常準確,可謂“神譯”。
詩性的迷狂就是藝術。所以藝術低於哲學高於宗教。哲學是理智的迷狂。它是哲學家直接進入理念世界把握理念,也是對理念的自覺把握。藝術對理念的把握則是不自覺的,是“為神靈所感”的結果,所以低於哲學。但藝術又畢竟說出了“神賜的真理”,因此又高於只有癲狂信仰的宗教的迷狂。當然,這裡說的藝術,是“迷狂的藝術”或者“靈感的藝術”,不包括“模仿的藝術”。“模仿的藝術”是手藝人的產品,和詩人的作品不可同日而語。在柏拉圖看來,“模仿的藝術”是不真實的,不道德的,沒有用的,根本就應該取消,這個我們以後再說(見本書第六講第一節)。
上面講的,就是西方美學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