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歸類的衙門,有小道訊息說,那位兵部尚書乃是天策府的後勤部部長,是被人綁去上任的,赴任之前,他到處求告,甚至寫信給郝政還有遠在千里之外的郝風樓,痛陳自己無才無德,實是軍中敗類,兵部尚書一職,還請另請高明,結果他卻被幾個同僚給陰了,郝政叫了天策府的幾個頭頭腦腦去,這些‘老兄弟’們一致認為他善於文案,為人正直,性子溫和,是兵部尚書的不二人選。
可見很多時候,兄弟朋友之類的東西是很不可靠的,不知什麼時候,說不準人家就背後插你一刀。
這諒山城內,千頭萬緒,而這裡的熱鬧的背後,郝政卻沒心思放在這裡,他最關注的,依舊還是戰事,就在不久前,就有捷報傳來,說是攻克了贛州,何進已進入了贛縣,明軍副將張輔落荒而逃,而沐晟那邊的進展,也頗為順利,舟山已被諒山軍控制,水師仰賴這裡,作為基地,設立了據點。
唯一沒有訊息的,就是長興,對此,郝政憂心忡忡。顯然,對於他來說,那裡的進展才最是關鍵。
……………………………………………………………………
很抱歉,最近事情比較多,昨天漏發一章了,現在補上!(未完待續……)
第九百一十一章:不是東西
松江府華亭縣。
這裡已經失守,知縣戰死,朝廷駐紮的數千軍馬,盡皆覆沒。
而此時,諒山軍已經打出了討逆的旗號,兵鋒劍指松江府城。
知府高亭已經接到了一份勸降的書信,這位高大人,如今是不勝其擾,金陵的內亂,使他有朝不保夕之感,當諒山軍兵臨城下之時,這位高知府終於知道,大禍臨頭了。
勸降的書信乃是郝風樓和徐景明二人親書,裡頭的條件很簡單,饒他不死,否則城破之日,死無葬身之地。
這樣的勸降,未免有些荒唐。按理來說,為了誘使對方歸降,免不了高官厚祿的,而郝風樓現在沒興致忽悠,直接選擇了最簡單的辦法。
高知府已經急眼了。
他一面派人去鎮江,請求援軍,一面命人去金陵告急,而現在,他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坐守這座已經被圍成鐵桶一般的府城裡,坐以待斃。
降,他是不願降的,對於諒山,他有本能的厭惡,他的祖籍是在江西,是吉水一帶的望族,若是讓諒山軍拿下了吉水,高家也就蕩然無存了,所以他寧願做忠臣,但願有朝一日,等朝廷平叛,有一日能夠予以撫卹,現在,無非就是一死而已。
想到死,高知府感覺很是可怕,可是他沒有選擇。
這時候,鎮江那邊來了訊息。
鎮江守將,與徐景明私通。降了。
沒有錯,兩萬精兵,就這麼一下子。附了賊。
這就意味著,松江府再無可能得到任何的救援,府城的陷落,只是時間的問題。
高知府深吸一口氣,他隱瞞下了這個訊息,依舊督戰。
…………………………………………………………………………………………………………………………………………………………………………
城外,數萬諒山軍。已經擺開了架勢。
當鎮江守將易幟,並且傳來書信的時候,郝風樓很是漫不經心的將這書信揉成一團。在他看來,這似乎已是理所當然。而徐景明則是顯得興匆匆的,他現在急於藉助郝風樓帶兵入京,太后不知生死。徐家的境況他也一無所知。若是再這樣耽擱,天知道最後是什麼局面。
當徐家的底牌一次性露出來開始,當金陵發生內亂的時候,徐景明就已經做出了決定,引狼入室,這倒不是徐景明愚蠢,實在是他非常清楚,徐家落在宗室之手。必定是誅族的命運,而落於郝家之手。這郝家若還想要一塊遮羞布,想要打著拯救太后的名義入京,就必須善待徐家,不管怎麼說,大家總還有一些情分。
當然,真正的問題不在於情分,而是一個原因,這個原因,在徐景明拜倒在郝風樓腳下,同時為郝風樓修書,開始向門生故吏以及一些部將勸降時,對自己心腹信使說出來的話就可以得出真相。
“我們徐家的依仗,就是太后,太后代表的,乃是先帝,因而靖難功臣們,都以太后馬首是瞻,因而許多士紳,對我們徐家,還有妄想。也正因為如此,臥榻之下豈容他人鼾睡,宗室們只有剷除掉徐家,他們才能成為士紳和百官們的唯一救命草。這些宗室,一旦事成,等局面穩定的時候,絕不可能手下留情。”
“可是郝家不同,郝家的背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