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姜有光,後者忙接過來,將信取下,半截箭頭丟在一邊。
他展開信,情不自禁的邊走邊看,臉上的神情,由疑惑變成興奮之色。
“好!”姜有光看完信,立時大喜,他一手將信紙攥成一團,振臂而呼,“快,擂鼓聚將,召集各部義首,到本將帳中商議攻城大計!”
親兵聞令,忙抱拳領命,不多時,三通鼓響,受到姜有光節制的一眾將領和義軍頭目,便齊聚中軍大帳內。
前來助戰的義軍中,不少人都是來自長城沿線的堡壘,蒙古人出現在長城外面,除了姜有光收到訊息之外,這些義軍也收到了風聲。
他們擔心蒙古人襲擊自家的堡壘,所以已經有些軍心浮動,不少人甚至想拔營回堡。
正是因為這一點,姜有光才那麼焦慮,他擔心這些義軍一走,他便也只能退回大同,到時候,錢糧不足,無法號召義軍,他將很難對抗滿清的反撲。
姜家真正能掌控的嫡系兵馬,撐死也就五萬多人,要想與滿清相抗,還是得讓諸路義軍捧場。
如此,打下宣化對於北路軍來說,意義就非常重大,不僅可以得到錢糧,而且帶著義軍打這麼一場勝仗,也能獲得足夠的威望,成為名副其實的反清盟主。
姜襄原本的計劃是三路齊出,趁著滿清沒反應過來,將河北也攪亂,迅速擴大反清的影響,可現在看來,清軍已經穩住了陣腳。
從實力對比上來說,姜襄反清的主力畢竟只有大同一鎮,剩下全靠義軍捧場,軍隊在戰力對比上,肯定與滿清還是有一定的差距。
現在攪亂河北似乎沒有實現,清軍的援軍已經趕來,那山西反清勢力,必然變攻為守,等候南面明朝的接應。
其它兩路不好說,至少晉北因為蒙古人南下,姜有光肯定要轉入防守,整頓義軍人馬。
宣大之地,正好被兩條長城包裹起來,姜有光想要防守,最好就是拿下宣化,然後以長城為防線,將宣大地區保護起來。
看見眾多將校已經到齊,姜有光便直接說道:“蒙古人南下的訊息,相信大家已經收到了。如果現在我們調頭去抵禦蒙古人,宣化城的清軍必然襲擊我們的後背,大家就會有腹背受敵的危險。”
帳中的義軍頭目,交頭議論,姜有光說的是實情,如果有宣化的清軍從後搗亂,充當蒙古人的內應,那長城肯定擋不住蒙古人。
姜有光在眾人的目光下,負手走了幾步,定下身子掃視眾人道:“所以,我們必須要先拔掉宣化城!傳本將的命令,第一個攻破城門,或者登上城牆的,賞銀千兩,大軍入城,府庫的錢糧,晉商的店鋪、倉儲,本將與諸部義軍七三分!大夥準備,明日一早,恢復攻城!”
大軍已經準備了半個月,況且姜有光說的很有道理,又懸了重賞,諸部都準備明日一定先拿下宣化城。
夜幕降臨,城外一大兩小,三座軍營內,燈火通明,營寨內人頭攢動,人聲鼎沸,大批的工匠和士卒,正忙碌的安裝攻城的器械。
城上的清軍也發現了城外叛軍的動靜,看這架勢,便知道明天必然有一場大戰,城上的清軍也點燃了火把,連夜準備雷石滾木,等防守器械。
城頭上的清兵一陣忙碌,范家的掌櫃為了鼓舞士氣,直接抬著銀子上城,大聲的喊道:“動作都麻利些,範大人說了,凡是幫著大清守城的,賞銀十兩”
這一夜,城上城下,註定都不能安心入眠。
城外的三座大營中,城北的一座,由五千義軍組成,他們主要的成分,就是長城沿線各個邊堡的百姓組成。
明代長城軍事防禦體系由城垣、關隘、城堡等共同組成。長城綿亙萬里,分地守禦。大明初設遼東、宣府、大同、延綏等鎮,除了這些重鎮之外,還有上千個墩堡。
這些墩堡中都有駐軍,幾十到百餘不等,平時耕地,等蒙古人入侵時,便退入堡中,進行防守。
他們大多都屬於衛所,一般情況下自給自足,不向朝廷交稅,朝廷也很少給他們物資,只要求他們能起到一點抵禦蒙古人的作用。
清朝入關後,這些明朝的衛所自然廢除,一部分軍隊,被收編成為綠營,剩下的就像普通百姓一樣耕種交稅,成為滿清盤剝的物件。
這五千人馬,都是原來的衛所之民,基本上都接受過一定程度的訓練,其中不少三四十歲的漢子,甚至就是曾經的衛所兵。
因而他們戰力雖然比不上大同精兵,卻有比一般的義軍要強些,是明天攻城的主要部隊之一。
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