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許多棚戶被叛軍拆除,或是遭到了焚燬,王彥下命兵部調集一萬頂軍帳,用於安置返回外郭的百姓。
在秦淮河西岸,棚戶區的廢墟上,佈滿了一望無際的帳篷,足足有一萬多頂,生活這六七萬人,如果加上帳篷中,還存在的棚戶區,那生活在這裡的人至少有三十多萬。
鄉間大族、豪紳兼併土地,進行大規模的糧食,棉花、桑苗的種植,這提高了效益,可卻使得許多百姓因此而失去了生計。
原來的小農社會,每家各種幾畝地,有的多,有的少,相互之間也很少協作,現在大豪紳、新興地主階層,將百畝、千畝的土地,發放工具,統一種植,效益自然大大提高。
如果原來一千畝地,需要一百戶人家來種植,現在合理的規劃,錯開農時之後,可能只需要五十戶,就能完成水稻、棉花、桑苗、果樹的輪種。
傳統農業中,每年收完兩季稻子後,就進入閒時,而現在的僱工收完稻子,收棉花,收完棉花又收果樹、種稻子,可以將勞動力充分壓榨的同時,也加強土地的利用和效益,使得一千畝地的收益大大高出於前。
這樣一來,效益提高,便引得有實力的地主和大族效仿,只是這樣一來,每一千畝地都要淘汰五十戶的話,那這些被淘汰的農戶要怎麼生存,就成了巨大的社會問題。
現在南京外郭聚集的幾十萬人,大多都是被逼到城市討生活的人,原本南京有許多作坊,還有其他各行各業提供給他們工作的機會,甚至收入不比種地少,可是因為叛亂,作坊停工倒閉者,比比皆是,便使得許多人一下失去了工作。
王彥從浙江返回之後,一直在處理唐魯叛亂後的善後事宜,以及整編兵馬,調兵南陽和兩淮,抵禦清軍的進攻。
許多事物堆積在一起,王彥可以說是日理萬機,但他得了莊文烈的稟報,還是抽出時間,決定到外郭城看一看。
為了便於瞭解民情,雖然比較危險,但是王彥還是堅持微服私訪。
這日王彥在數十名錦衣衛的護衛下,在南京外郭的棚戶區穿行,沒有事情做的男人聚集在一起,焦慮的談著去哪裡尋個活計,女人們則在忙碌的洗衣,用小灶燒水做飯,一群群孩子在巷子和帳篷間捉迷藏玩,給人一種完全不一樣的氣息。
中國鄉里間,禮教盛行,對於女人有許多的約束,可是在這種混亂的條件下,原來的許多規矩,都被人們有意的拋棄,其實許多思想也是如此,要有一定的土壤,才能發展被人們接受,而不是生搬硬套。
陪同王彥視察的官員,還是王夫之、顧炎武,外加上應天知府莊文烈,歷史上他是鄭成功的人,最後上了臺島做知縣,現在卻成了應天知府。
此人三十出頭,十分精明能幹,他走在王彥身後,一邊走一邊給王彥介紹道:“現在南京外郭人口有將近四十萬,每天都還在增加,但是南京城的作坊卻恢復十分緩慢,沒有那麼多工作來給他們做。”
王彥左右看看,巷子兩邊秘密麻麻的棚戶,這還算有個家的,外圍還有上萬戶住帳篷,連個家都沒有的,他不禁感到一陣頭痛。
巷子裡的百姓,並沒有注意到王彥一行,這裡人員混雜,時常有生人過來,他們並不稀奇,男人繼續閒聊,女人繼續忙碌,而小孩們不理解大人們的苦衷,依然歡快的做著遊戲。
這時在距離王彥一行人不遠處,一隊穿著短打的漢子,撥開街上玩耍的孩童,走到一戶兩層的棚戶前,門口一名燒著小爐灶的女子,看見他們臉頓時一白,為首的一名漢子卻笑道:“嫂子,高二哥在麼?我們找他有事,你讓他出來!”
女人驚懼的抱住一旁跑回來的小女孩子,有些恐懼的說道:“我家相公早跑了,不再這裡!”
可是話音剛落,就聽見一聲悶響,一個靈活的胖子,直接從二樓跳下,踩在別家的屋頂上,蹭蹭的跑了。
那為首的漢子見了,頓時一怒,一腳將小灶踢翻,女子煮的稀粥全都撒在了地上。
“給我追!”男子怒喝一聲,幾名小嘍嘍立時便飛奔而去,但那男子卻未走,而是對女子冷笑道:“嫂子,欠債還錢,高二跑了,那兄弟我就只能把你們娘倆賣了抵債了!”
說著他一揮手,兩名漢子立刻就上來拖那女子,女子自是一陣掙扎大聲呼救,旁邊的居民圍了個圈,議論紛紛,卻沒有人出來制止漢子們的行為。
這一幕落入王彥的眼中,光天化日之下,居然會有此種事情,他不禁回頭瞪了莊文烈一眼,然後快步走了過去,幾名侍衛忙先一步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