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過統兵西進,行動同樣順利,大軍幾乎沒有費任何力氣,就接連收復澠池、弘農衛、靈寶、朱陽關等地,兵鋒直指潼關。
這時,一路逃入關中的金軍已經緩過勁來,因為潼關的戰略位置極為重要,一旦失去潼關,關中門戶大開,金國都城長安,就處於明軍兵鋒之下。
孟喬芳深知潼關的重要性,所以一面命潼關守將唐通加強防守,一面將潰兵發往臨潼休整,有調護衛長安的一萬精兵到潼關協防,使得守關兵力達到三萬人。
李過試探著進攻潼關兩次,都被金軍擊退,明軍西進的勢力被金軍遏制住,金國暫時穩住了陣腳。
另一邊,劉芳亮與李定國進入晉南,剛被清軍大肆屠殺的三晉之民,簡直是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在姜襄反清之後,晉南士紳因為不滿滿清的橫徵暴斂,所以迅速發動起義響應姜襄起義。
在晉南起義的義軍,大大小小,足有數十支隊伍。這些人馬主要是聽從姜襄部將高鼎的指揮,先後在晉城、高平、潞安阻擊清軍向太原推進。
因為當初清軍在晉南兵力雄厚,義軍防守的城池,接連被清軍攻破,孔有德連屠數城,義軍將領魏世駿戰死後,潞安被破,軍民被殺十萬人,使得晉南義軍不是被迫投降,就是轉入山林遊擊。
一時間,許多原來號稱幾萬人的義軍,不是被剿滅,就是藏在深山裡沒了訊息。
在晉南局勢惡化之時,就有晉南義軍嚮明朝求援,給王彥寫萬民書,言“晉民百萬,皆打明旗,願大王早渡黃河,收復三晉。”
中原大戰時,清軍主力南下河南,義軍又從山林間出來與清軍周旋,但是因為清軍在山西的屠殺震懾,使得百姓都不敢支援義軍,所以他們的處境依然十分艱難。
現在,明軍進入山西,各地義軍一得到訊息,無不感激涕零,喜極而泣。
明軍才剛到晉城,山西境內被清軍平定的州縣,又幾乎全都反叛,義軍四處襲擊州府,明軍還沒到,他們就將城池打下來。
清軍平定山西之後,重新任命了不少地方官員,他們到任還沒多久,南面就傳來中原大敗,不少人直接棄官而逃,他們大多數剛出城,就被義軍截殺。
在太原城下圍困姜襄的金軍,很快也得到了中原戰役的結果,豪格連夜拔營撤離太原。
他不敢南走蒲津關,而是向西走吳堡軍渡過河,倉皇逃入陝西綏德。
四月底,在樓親逃回北京之後,北京的滿人如喪考妣,悲觀的情緒在城中蔓延。
在宣大,尼堪得到訊息之後,立刻率領三萬人馬退回居庸關,準備急歸北京,然而兩萬蒙古人,搞清狀況之後,居然半道叛亂,殺死千餘清軍,奪了尼堪搶來的糧草輜重,還有銀錢鐵器,直接脫離清軍北歸草原。
滿人與蒙古人之間,並非完全的從屬關係,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他們其實是屬於合作聯盟。
雖說滿人擊敗了蒙古人,但是從滿蒙之間密切的聯姻來看,滿人並非全靠武力來震懾蒙古人,更多的還是用利益拉攏他們。
這種關係,在大清蒸蒸日上時,兩方的日子自然和睦,不過近些年來,大清能給蒙古的利益已經不多,就連旗丁也常常出現欠俸的情況,對於蒙古王公的賞賜越來越少,便讓蒙古開始有些不滿了。
滿蒙之間出現了裂痕,幸而大清還有多爾袞,清軍掃滅林丹汗的餘威也還在,加之代善擊敗準格爾,給臣服的蒙古諸部補償了許多東西,所以關係才維持下來。
可是中原合戰的結果傳來,滿清的威嚴盡喪,眼看著要亡國,對於蒙古人自然沒有了威懾之力,加上中原一丟,河北不保,蒙古人不能從滿清身上獲得什麼好處,反而要提防明朝的清算,滿蒙一家的基礎已經不在。
現在滿清就是一條破船,隨時可能傾覆,蒙古人可以說是毫不猶豫的跳船上岸,想要和滿清撇開關係,決定退回草原。
五月初,尼堪領著不到一萬人回到北京,至此,除了關外還有兩三千人外,滿清的全部力量集中於北京城內。
城中兵馬只有三萬五千人,其中滿兵不到兩萬,剩下都是漢軍和極少一部分蒙古八旗。
這時久病多日的豫親王多鐸,在得知多爾袞和多尼死於敗軍中之後,終於在雙重打擊之下,結束了他罪惡的一生。
滿清老奴那一代,皇太極那一代人,終於全部死絕,剛剛十六的順治帝,在此種情況下,接過了滿清的政權。
這一刻,是福臨朝思墓想的一刻,可是不想居然是在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