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加上時間上也來不及,而他說的話自然不能使得吳勝兆拋棄顧忌,所以他只能讓戴之俊前往舟山,為吳勝兆討官。
魯藩與隆武,若生在太平之年,都能算得上是一位賢明的君王,但兩者卻生在一個時代,成為了對手。
自浙東為清兵掃平之後,魯藩出走海上,南入福建隆武不納之後,又乘船返回舟山。
此時魯王屬下大將張名振,便不失時機地提出了“隆中對”,以鼓舞魯王得信心。
張名振諫言,立足大海,以舟山為基,利用“監國”的名義和聲望,招攬人才,先攻取沿海作為根基,同時妥善處理好同海外邦國的關係,爭取朝鮮和日本出兵相助,而在面對隆武朝廷之時,吸取之前的教訓,不再採取針鋒相對的方針,讓隆武政權儘量拖住清軍。
如此一來,就能形成三分天下,使清廷、隆武政權和魯監國成為鼎足之勢,待江南空虛之時,用精兵襲取南京,則明朝復興有望。
張名振的諫言,得到魯王得讚賞,事實上浙東覆滅,與閩中之變,已經讓隆武與魯王,吃下了同姓之爭的苦果。
就像弘光朝廷因為“聯虜平寇”的國策而覆滅,隆武繼位之後,立馬吸取教訓,更改國策,改為“聯順抗虜”一樣,魯王在經歷浙東之敗後,也必然進行反思,加之他身邊主張與隆武相爭的大臣,不是戰死就是降清,使得他的思想也隨之轉變,趨向於同隆武勢力何解。
這時張名振、張煌言得知了天地會要策反吳勝兆,並聯和舟山攻取蘇杭,牽制洪承疇的計劃,心中不禁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