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4部分

登基,豎起抗清大旗。顧撫臺也是封疆之吏,朝廷重臣,所以想問問你的意見~”

如果清兵真的攻入廣東,以現在廣州人心渙散的情況,確實難以堅守,如果擁唐王監國,的確可以鼓舞士氣,而且只要不稱帝,今後也有迴旋的餘地。

顧元鏡思考片刻,遂即點頭道:“我贊同閣部的策略~”

蘇觀生聞言鬆了一口氣,因為他不是科舉出生,沒有進士功名,所以雖得到隆武帝的信任,但始終不能融入諸多大學士中去,在政治上缺少盟友,能得到顧元鏡的支援,會給他提升不少聲勢。

這時三人就對抗擊清兵,以及監國之事進行商議,然而外面卻忽然傳來急促的腳步聲,有人在外面急聲稟報,“啟稟閣部,巖野先生有急事求見!” “請先生進來!”蘇觀生眉頭一皺道。

陳邦彥進得屋來,向唐王以及兩位部堂行禮,蘇觀生見他臉上漏出慌張之色,不禁問道:“出什麼事了?”

陳邦彥緩了緩,開口道:“瞿式耜、丁魁楚派使者到肇慶,準備擁立桂王監國了。”

一時間,官房裡十分安靜,蘇觀生不禁站起身來,負手在房間裡來回踱步,唐王見此,一陣沉思之後,沉聲說道:“本王知道蘇閣老對陛下一片中心,想擁護我唐藩一脈,但就血統而言,桂王乃神宗的子孫,遠比本王的血脈親近,而且早在安宗皇帝之時,便有大臣擁立桂藩。今我若監國、桂王亦監國,則難免同姓相爭,自亂陣腳也。” 蘇觀生聞唐王之語,不禁停下腳步,長長一嘆,而後向唐王作禮道:“殿下深明大義,不過桂藩要監國,必須移蹕廣州,以穩定兩廣人心~”

(感謝滋野三郎未裔贈送章節~求大家支援,評論~)

第334章難民潮

七月底八月初,儘管中原大地連連乾旱了十幾年的惡劣氣候有所好轉,但對於隆武二年的鄂西北之地來說,卻是前所未有的災難。

同陝西、河北的天災不同,鄂西北卻是實實在在的**,從甲申年開始,先是順軍過兵,清軍尾隨而來,然後明軍又接著收復失地,再到這次明軍與清軍的襄陽大戰,使得鄂西北的生產徹底破壞。

古語云,“匪來如梳,兵來如篦。”

湖北之地,幾乎每年都會遭受兵禍,地方上連連的征戰,使得田地基本荒蕪,百姓無以為續。

清兵佔據湖北之後,也沒有進行恢復生產,這也是當初陳子龍襲擊蘇州,奪取了清廷要運往湖廣的糧草後,勒克德渾立馬退回武昌的原因。

湖北沒有可徵的米糧,清軍必須從江南運糧,而當江南的糧食供應不上之後,佟養和為了收縮實力,固守武昌又對湖北諸府進行了一場搜刮,甚至奪走了百姓的口糧。

百姓沒了口糧,只能將種子也給吃掉,再加上今歲的夏種,明清之間發生大戰,夏種被兵禍打斷,秋季基本顆粒無收,使得百姓立馬斷糧,陷入絕望。

除了糧食斷掉了之外,清兵大掠鄂西北,也給湖北的百姓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無數百姓在襄陽一戰中被清軍當做炮灰,而喪失性命,無數村落被清軍焚'毀,口糧被奪,使百姓失去了生路。

在絕望面前,席捲鄂西北四府三十餘縣的近百萬難民,開始求生大逃亡,難民逃亡方向並不多,北面、東面是清軍佔領之地,去了沒用,西面大西皇帝正與清軍打的天昏地暗,難民只有往剛剛被明軍光復的武昌府逃。

相比於清廷和張獻忠,難民們還是選擇了官府,他們跑到省城,難道總督和大官們也不管子民的死活嗎?懷揣著一份希望,近百萬的難民朝著武昌的方向湧去。

此時襄陽之戰已經結束,吳三桂、阿濟格退回漢水北岸之後,與明軍隔江對持幾日,便拔營返回河南就食,王彥在得到探馬的確切訊息之後,遂即讓郝搖旗派部眾渡江佔據新野,扼住要道,留郝搖旗、馬進忠等何部官兵,在鄂西北之地,他則帶領只剩四成兵力的高一功部,帶上從漢中撤出的賀珍、孫守法部,沿著漢水返回武昌。

大軍所過之處,一片荒涼,襄陽一戰清兵對湖北的傷害,至少要用二十年,才能恢復過來。

軍隊順流而下,而在短短的半個月時間,湧向武昌的難民就達六十萬人之眾。

王彥見此,心中一陣慶幸,提前結束了襄陽之戰,不然時間一久,恐怕整個湖廣都會被戰爭帶來的傷害拖垮。

看著從鄖陽、德安、襄陽、承天、荊都司,等地逃出的百姓,在官道上絡繹不絕,他們扶老攜幼,挑著擔子,拄著柺杖,苦苦前行。

何騰蛟佔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