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白山派強他就拉著黑山派打壓白山派。
他不斷的挑起兩派之間的矛盾,在拉一派打一派時,也是幕後操縱,不主動出面,讓兩派廝殺,使得兩派積怨太深,始終不能和解,而等兩派反應過來之時,西域的勢力對比已然發生變化,遷入天山南麓的金國人佔穩了腳跟後,就算兩派聯合,也沒了反抗的機會。
跟隨孫可望進入西域的金人有五十萬,想要站穩腳根並不容易,其中最關鍵一點就是糧食的問題。
雖說金國在此屯田,但是效果其實並不理想,為此孫可望想了許多辦法,其中最慣用的手段,還是他原來的一套,便是殺大戶,吃大戶。
自從孫可望進入莎車之後,首先把黑山和白山兩派領袖的女兒各取一個,以示大金在宗教和民族政策上的寬容,要求大家和睦相處,但是背地裡,他卻完全又是另外一套。
在金國佔據西域之初,這裡的葉爾羌人的勢力,還十分強大,金國還不能完全控制葉爾羌,而葉爾羌的許多事務,其實都是黑山與白山派的領袖說的算。
如果這兩派一條心,金國在西域也很難站穩腳跟,不過兩派的矛盾已有數十年,加上白山派憎恨黑山派引金國人殺入葉爾羌,並殺死拉布杜拉汗,而黑山派也憎恨白山派多年來的欺壓,還有兩派在教宗上的爭端,使得他們的矛盾無法調和。
孫可望便利用此點,不時挑起黑山和白山的爭鬥,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弄死幾個貴族,或者是宗教領袖,而他則靠著這些大戶的資產,撐過了最艱辛的一年。
金國在西域勉強站穩腳跟之後,整個葉爾羌的上層貴族和宗教領袖,便在內鬥中死得差不多了,孫可望再想吃大戶,便也沒得吃了。
不過吃大戶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孫可望從建立大西國,到大西國失敗北投金國,再到經營河西走廊,最後到現在坐鎮西域。他早已從過去的失敗和經驗中,總結出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內政經驗,脫離了原來流寇吃大戶的三板斧。
在葉爾羌的貴族和宗教領袖大量死亡,葉爾羌原有的兩派勢力衰落之後,西域舊的秩序便基本破滅,孫可望便開始大刀闊斧在西域建設起來。
屯田的糧食不足,他編組織人員,發揮西域地區羊毛製品的優勢,從金國招來優秀的匠人,對紡織工藝進行改造,將製造好的毛毯,布匹運到蒙古,甚至西至撒馬爾罕,然後轉向南面銷往薩珊王朝和莫臥兒帝國,換回糧食和牲畜,解決西域的存糧問題。
撒馬爾罕是中亞最古老的城市之一,絲綢之路上重要的樞紐城市,他連線著波斯地區、印度和中國,是絲綢之路上最重要的節點。
金國如果能控制此地,那整個絲綢之路,便基本鑿通了。
這時金國在西域獲得的賦稅,其實並不多,甚至還需要關中進行補貼,不過因為商路通暢,關中的貨物可以進入薩珊王朝和莫臥兒西北地區,金國還是獲利了的。
不過隨著海洋貿易的發展,路上運輸的成本,確實也限制了金國的發展,金國的路上絲路,顯然是遠遠比不上明朝的海上絲路,沒有明朝方便快捷。
金國的商人只在印度西北部和薩珊王朝東北部有競爭能力,再往南,就是荷蘭、英國、葡萄牙、明朝的天下了。
為此,金國不得不將一些工匠,遷徒到西域來,已減少成本。
第1279章金國的觀察團
安西督護設於莎車,不過這裡其實並不適合做為金國統治西域的中心,金國在西域的勢力,主要在天山南麓。
當年唐朝的安西都督府,也是在這裡,金國便沿用唐代的名稱,把金國人口主要分佈於天山腳下的幾個地區,稱為龜茲、焉耆、大石、頓多等地,而這些城幾乎都是沿著原來的絲綢之路分佈。
由於黑山和白山的廝殺,莎車城內的人至少死了一半,特別是富人的流逝,其實使得莎車城已經沒落。
莎車的位置也不在絲綢之路的關鍵位置上,只是這裡葉爾羌人眾多,需要鎮壓,所以孫可望才沒有將安西都護府設於它處。
如果西域統治逐漸穩固,那都護府肯定要移往天山南麓,因為那裡才是金國在西域的核心。
這時,孫可望便領著幾名蒙古人,在熱海邊上的噸多城,交接將要運往金帳汗國的一批火器。
頓多城,其實在天山北麓,原來是滿清的地盤,不過在滿清滅亡之後,金與清簽訂的邊境協定,便也就不作數了。
天山北麓,現在只有輝特等幾個蒙古部落遊牧,勢力出現真空,不只是金國躍過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