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宅又因為地價太高,太費銀錢。
武昌城外,長江北岸,這裡規劃出來一大片區域,用於官府的諸多建設,一些商號也在此買下土地,建造屋宅,整片區域十分繁忙。
這些官衙、府宅、商鋪一但建立起來,很快就能形成一個新城。
王彥領著一眾官員前來視察北岸新建的武學和國學,這時為藩國培養文武班底的地方,所以王彥特別重視。
兩座學院相臨而建,目前都還只是搭起一個框架,除了立起了幾根樑柱,還只是一堆黃土,無數的民夫正抬著一根根圓木,運上工地,或者喊著號子敲打木樁。
王彥與眾人站在一個小坡上,他看了一陣,便問一旁的遊友倫道:“春分之際,正是農忙時節,孤見僅此片工地,就有民夫近萬人,是否會影響百姓春耕呢?”
遊友倫搖搖頭,“殿下放心,今歲武昌府一帶,許多百姓改種棉花,要到四月間才開始種植,因而正好乘著閒暇,給官府做工掙些零錢,等到了四月間,這批人回鄉後,下官便徵集種稻米的民夫來上工,並不會影響百姓生產,反而能為他們增加一比收入。”
王彥聽了點點頭,這歷代大興土木,必然勞民傷財,他很擔心這一點。
按著遊友倫的做法,他現在並沒有擾民,只是加倍的傷財,但這些錢財也沒什麼好心疼的,百姓有了錢,武昌的商業也就盤活,有利於商業的繁榮和發展。
不過這百姓改種棉花,是怎麼回事呢?王彥皺了下眉頭問道:“糧食乃國之根本,武昌百姓怎麼改種棉花呢?”
遊友倫微微一愣,“殿下,此種風氣在去年便已經興起,今年二月時,官府做了統計,武昌府三成的稻田,已經改成棉田了,荊州、嶽州等地也差不多如此。”
一旁的陳永華,見遊友倫沒說出一個所以然來,便接話說道:“殿下,宋時有蘇湖熟,天下足之語,但到本朝便成了湖廣熟天下足,這其中的轉變,就是因為江浙一帶成為本朝的棉紡織中心,民間種棉花比種稻米更划算,所以江浙普遍轉種棉花,本朝的種糧的中心,便開始往湖廣移動,而此時江南在滿清手中,洪賊又將棉田改為稻田,本朝商賈欲紡織棉布貿易,但民間缺少棉花,很難買到原料,從而使得棉花價值走高,百姓見有利可圖,自然改種棉花。”
經過他這麼一說,王彥立刻就明白了,但他心中的憂慮卻沒有消除,反而更勝,他腦海中立刻出現一副現在的大明版圖,尋找可以取代湖廣的產糧之地,但他腦中搜尋了一遍,卻悲觀的發現,根本沒有足以撐起大明的糧倉。
這要是都盲目的種棉花,那還得了。
陳永華見王彥表情嚴肅,猜到了他的想法,連忙說道:“殿下,南洋啊!”
王彥聽他一說,眼前一亮,他從經營粵地開始,每年都會向南洋買糧,那地方一年三熟,真比起來,湖廣都比不過,但南洋諸國畢竟是外邦,讓他們掌握大明的糧食命脈,王彥只覺得卵子被人捏住了一樣。
“這糧食乃國家根本,還是要掌握在自己手中比較好。”王彥沉吟一聲說道。
陳永華笑了笑,“殿下不是設立了理藩院嗎?而且水師現在正聯合藩屬攻打占城,這些契機都可以利用起來,加強本朝對藩屬的控制。”
幾人正說著,這時一支騎兵忽然疾馳到了高地下面,一員將領急匆匆的下馬,跑了上來,單膝稟報道:“啟稟殿下,何總督讓末將請殿下回城,說是魯監國派使者過來了。”
第694章再見張煌言
戰馬急馳,飛速穿過城門,轉過幾條街道後,在湖廣總督府衙前停下。
一名士卒忙迎接上,一把抓住戰馬韁繩,王彥不待停穩,便利索的翻身下馬。
這時從府衙中迎出一人,卻是何騰蛟的庶長子何長生。他前些日子剛滿十五,行了冠禮,託王朝聘取了個表字文佐,然後又定了陳邦彥的小女兒為親。
何文瑞死後,何騰蛟的精力便放在王彥和這個以前不太注意的庶子身上,一心想用不多的時光,將其培養起來,但何長生前十多年都過得比較糊塗,在家中不受重視,也沒被培養,秉性基本已經定型。
“殿下,請跟我來,眾位大人都到議事堂了。”何長生有些怯怯的行了一禮。
王彥對這個二舅子笑了笑,“有勞文佐引路。”
當即王彥便帶著遊友輪等人一起跟著進入總督府,路上王彥又與何長生說了幾句勉勵的話語,但何長生顯然不太開心,說何騰蛟對他太過嚴厲,他有些吃不消了。
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