謂國難當頭。西軍雖與大明有仇,然卻與我同文同種,同宗同族,唇齒相依,朕能拋棄毅宗之仇,連順抗虜,就能摒棄鳳陽之恨,與西軍共抗暴清。使者可上前來,將川蜀之事,先說與王卿聽聽。”
張獻忠的戶部尚書王志賢,聞語連忙出列,將局勢陳說一遍。
現在張獻忠勢微,雖然號稱皇帝,但很明顯基本沒了含金量,王志賢也十分清楚,全程不敢託大,反正張獻忠也不知道,所以他基本是以蕃國的身份,來侍隆武君臣。
王彥原本想著晚上去見見這位大西使者,現在他在殿上見了,又聽了一遍,所說的事情基本都是之前已經瞭解過的,只是細節豐富一些,他今晚也就不必再見。
等王志賢說完,行禮退到一旁,隆武帝遂即問王彥道:“川蜀之地,關係重大,若虜兵據了上游,則楚地難守,朕與幾位閣臣商議之後,決議發兵增援,不知王卿聽了,以為如何?”
四川肯定不能落入滿清手中,王彥深知這一點,而且皇帝已經決定,他遂即行禮說道:“臣沒有異議,贊成救援川蜀,不過具體事宜,還需容臣想想,思量幾日,再來答覆陛下。”
王彥知道皇帝和幾位閣老,都想盡快將事情確定下來,然後就是商量出兵所需要的錢糧,但朝廷沒有錢糧,最後話題肯定會提到五忠軍的庫房上,而這是王彥不願意看見的,所以他這樣回答,想將話題打住,想先拖延下來,等晚上與蘇觀生等人先商談一番,以免君臣尷尬。
“既然國公也贊成救蜀,那就沒什麼好想的,幾位同僚早已就此事商議了多遍,都是決定救蜀。國公的意思與我等的意思完全相同,那眼下就只有一個問題,朝廷沒有錢糧,拿什麼救蜀?”等王彥話說完,大學士顧元鏡遂即出列道:“陛下,臣以為接下來,我們就該商議這個錢糧的問題。”
王彥聽了,臉色一沉,看來這個事情,幾位閣臣早已與陛下達成了一至,他們早就搭好了臺子,只等他來了。
“陛下臣附議楚國公之言,川蜀乃必救之地,朝廷必須支援。”蘇觀生同時出列道:“雖說臣掌管的戶部沒有餘財,但楚國公麾下五忠軍的帳上,錢糧卻還十分充足,所以陛下與顧學士根本不用擔心錢糧的問題。”
隆武聽了,看向王彥道:“朕常思慮,怎麼才能光復舊疆,擊敗北虜,還都兩京,最後得出“文不愛財,武不惜死”,則大明必勝。王卿乃朕肱骨之臣,忠義無雙。川蜀不得不救,國家無財,不知卿家可願接此大任?”
王彥心裡一陣不快,皇帝和幾位閣臣,這不是吃準他一心抗清,就明坑他麼?
第493章君臣互憚
文不愛財,武不惜死。
這句話聽起來,好像沒有問題,但王彥現在也算久經世事,不是聽了幾句口號,就熱血上湧的愣頭青,他想的事情已經多了很多。
大明有個有名的清官兒,海瑞海青天,他是不愛財,但那可憐的俸祿,卻連老母妻兒也難以養活,全天下那麼多學子寒窗苦讀十餘載,一朝高中,難道就為了像海瑞一樣,顯然不太可能,所以在朝廷俸祿改革之前,文不愛財,還是不要提了。
再說,武不惜死,但問題是,武為什麼要惜死?
滿清南下之時,江北四鎮望風而降,幾乎沒有什麼抵抗,之後橫掃浙東,殺入福建,也是叛將如雲,這些將領為什麼不戰而降,全部都不知羞恥,不分是非嗎?顯然不是,他們心中大多知道一些,只是他們不在乎罷了。
可反過來問,他們為什麼要在乎呢?
自宋以來,以文制武就是基本國策,明朝也繼承了著一點,武臣們的地位不能跟文臣相比,他們不僅有文臣牽制,還多了個太監監軍。
這樣的處境,怎麼會有軍隊的榮譽感?他們絕大多數也沒讀過什麼書,沒人教他們忠孝節義,就更不要談什麼保家衛國了。
地位底下,待遇又不及文臣,俸祿又少,又沒受過教育,既然這樣,形勢不對,臨陣投降,這不就是大多數人的心態麼?他們憑藉什麼不惜命呢?
五忠軍的庫房,可不是王彥一個人的,那是十餘萬五忠軍的,正是靠著這些錢財物資,才能給士卒雙餉,將官三倍軍餉,才能建立忠烈祠,才能撫卹士卒家眷,才能逐漸培養起五忠軍的精氣神,不然怎麼讓將士效死。
這些錢糧可都是將士們戰場上拿命搏來,有這些錢糧在,士卒就知道,戰死了就算朝廷不撫卹,五忠軍也會撫養他的家人,士卒才能安心上戰場,才會奮勇作戰。
現在朝廷要白拿,那他們怎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