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舊是遠遠不夠的,好在廉臺之戰後,因為突然得到仙人點撥靈智頓開的冉嘟嘟,如今可以說樣樣皆能,文能吟詩作賦書畫雙絕,就連書聖都發來私信交流,而且對他的瘦金體極為推崇,武能躍馬橫刀百步穿楊,砍人頭就跟切菜一樣,就愛幹那單挑敵軍首領陣斬人家腦袋的遊戲,能修得水利會造得鋼鐵,能燒得水泥會建得堡壘,就連看病抓藥都會,最恐怖的是他連女人生孩子都懂,這兩年妻妾生孩子多數都是他接生,至於造船就更不在話下。
說什麼船吧?
運輸的漕船,尋哨的車船,航海的鳥船,就連五牙鉅艦都行……
呃,這個只在圖紙上。
畢竟黃河,清河,漳河上也就能走個漕船,而且還不能噸位大了,千料,八百料,五百料之類的都根本不用想了,實際上兩百料都很緊張,明朝時候運河北段兩百料是主流,但這個時代並沒有那麼多水閘控制運河的水位,可以說完全是天然航道,兩百料船也就豐水期能走。所以楊豐建造的都是運河上那些小角色,比如剝船,泓船,前者就是駁船,甚至連帆都不用直接划槳,當然,楊豐肯定要給它加上帆的,後者實際上是小駁船,原本歷史上甚至用這種小船將貨物一直運輸到薊州。還有腳船,三板划船,這些就都是些小舢板了,可不要小看舢板,北運河經常出現水淺需要用這東西載貨劃到通州的情況,而且他運糧運兵都是順流,不需要考慮動力問題,這樣用這些小船就更便捷。
至於回程並不重要,就像那些小舢板,哪怕一次性運輸完就扔掉都划算,反正太行山裡有的是木頭,砍下來找個小河放下來就行,鄴城和枋頭堂陽等地的造船一天就能造一堆小舢板,哪需要管回程的問題。
這裡面最大的剝船也能裝三百石糧食,一船就趕上陸路幾十輛馬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