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荷月鎮的西面,有座小山,此山佔地不大、山勢較低,似山非山、似坡非坡,自古以來便是座無名山。
不過,坐落在那座山上的寺廟還是有名字的——六和寺。
今時今日,這座寺廟的具體興建年月已經無從考證,但“千年”這一說法,應該還是比較靠譜的。無論是外界的記錄,還是寺廟中自行留存的經書古卷,都可以佐證這座寺廟的悠長曆史。
作為一棟已存在了一千年以上、且還在為人所使用的建築,六和寺無疑是經過了很多次翻修的。平日裡僧人們自發的小修小補早已不計其數,單說大修……有記載的就有十九次。而最近的一次……是在四十年前。
那個時候,正值荷月鎮最為安定富庶的時期。經過了數十年的發展和積累,當初那些難民的第三代子孫們趕上了一段大好的年景。雖不能說全鎮上下一個窮人都沒有,但露宿街頭、挨餓受凍的人……那確實是找不出來的。
正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既然荷月鎮的鎮民們在物質文明上已經過得去了,那他們自然也就有了閒心去搞點精神文明建設。
那年頭(該劇本世界的情況基本相當於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老百姓,也不可能概括個八榮八恥出來,除了傳統的禮義廉恥之外,他們也就講個宗教迷信了。
考慮到六和寺的僧人對鎮民們的先祖有恩,再加上這些年來鎮中基本風調雨順……因此,鎮民們就打算為寺廟做點什麼,一是報答寺中僧侶的恩情,二也是感謝神明多年來的庇佑。
於是,四十年前,在當時的荷月鎮鎮長和六和寺方丈的協商下,鎮民籌了一筆善款,準備用這筆錢將寺廟徹底翻修一遍,併為廟中的諸多佛像重塑金身。
這本是一件好事,但事情的結局,卻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
整修六和寺那麼大的寺院,是一個耗時很長的大工程,需要大量的工匠和勞工。光憑荷月鎮上的人力,顯然是不夠的。好在……工程款還比較富餘,因此,負責工程的工頭就從荷月鎮周邊的鄉鎮募集了不少人手來。
那一年,來修葺寺院的工人中,有一名來自外鄉的中年石匠。此人姓張,單名一個恪字。雖然爹孃給他取了個挺穩重的名字,但張恪的性格好像和名字正相反。他非但不怎麼恪慎,還特別得毛躁輕浮,好多管閒事。
四十年前的某一晚,張恪在鎮中酒坊多喝了幾杯,藉著酒勁兒,他竟是突發奇想,欲往那六和寺中的“石院寶塔”中一探……
說起那石院寶塔,確是個相當神秘的所在。六和寺中自古以來便有一條鐵律——除了方丈本人,任何人不得進入寺中石院,更不能踏入石院中的寶塔半步。
在寺廟翻修前,方丈就曾再三叮囑過鎮長,切勿讓任何人靠近那石院。而鎮長……也切實地將方丈的話轉達給了所有參與修繕工作的工人。
說句實話……這事兒在工人們看來,其實沒什麼大不了的。若是尼姑庵的話……你說有個禁地什麼的,人家興許還有點兒窺探的興趣;但這和尚廟裡的禁地……不進就不進了唄,難道你還指望摸進去能撿到修真法器或者絕世秘籍麼?
但偏偏就是有那麼個人,好奇心特別重……那就是張恪。
這貨是典型的中二病久治未愈轉終生絕症,而且個性屬於那種兩碗黃湯下肚就智商下線、狗膽包天的型別。你越是不讓他去的地方,他偏要去……去了以後回來胡亂吹噓一番,在同行們面前充一充好漢也是極好的。
但我們都知道,真正的英雄好漢……那多多少少都是有些過人之處的,是有“實力”的。
有些人猛灌幾斤老酒之後,還可以摸黑走山路,並徒手幹掉一隻兇惡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而有些人猛灌幾斤老後,也可以酒摸黑走山路,但最後就腳一滑跌死在了山溝溝裡。
以張恪過去那幾十年人生中的表現來看……他鐵定屬於後者。
所以他這一去……便是活不見人、死不見屍。
…………
那天晚上究竟發生了什麼,只有極少的幾個人知道,外人只知……那晚以後,再也沒人見過張恪的蹤影。
數日後,鎮長給出了一個說法……張恪醉酒後誤入山林,被野獸所食、屍骨無存。
而這個說法……自然是不能讓張恪的家人們滿意的,他們很快就鬧到了官府。
荷月鎮第一任的正式行政官員,是在建鎮後的第十五年、由朝廷派來的使者所任命的;而那個被任命的人就是當時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