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迫擊炮砸在上面,也不一定能夠破開日軍的防禦。
在後方六七米左右的位置,開始出現了第二道相對陡峭的斜坡,依舊是夯實的泥土,在第一道陣地後方十米,高三米的位置,以同樣的方式組成了第二道防禦陣地,兩道陣地一前一後,形成了一座巨大的立體交叉火力。
雖然射界因為工事而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但是其實影響也並不大,當敵人離開射界的時候,日軍就會放棄這個射擊孔,轉而轉移到陣地的上方,臥倒在那裡繼續射擊,而這個時候敵人的炮火基本上也已經失去了作用,除非他們不怕幹掉自己人。
而兩個師團,近四十挺重機槍的火力,全部都集中在了這兩道防線上,平均每五十米就有一挺機槍,而且一高一低,相互交錯,一旦讓這四十挺機槍發起瘋來,下面就是有再多的部隊也難以施展開。
雖然比起中國陸軍的機槍而言,日本的這點機槍數量就有些不夠看了,但是要考慮到,這是在一條寬約兩公里左右的登陸場上,四十挺機槍雖然不多,但是也不少。
而敢讓日軍將這裡稱之為收割中國人生命的防線,僅僅只是依靠這點東西還是遠遠不夠的,而且經過這麼長時間的交戰,加上北海道那邊打的那麼慘,日軍現在也很有自知之明。
所以,他們為接下來可能會進攻這裡的中國人準備了更多的禮物。
比如說目前這道陣地的主體,所用的泥土全部是從後方三百米左右的位置挖出來的,那麼相對應的,後面的位置一定會出現一個比這個主體更寬,更深的溝壑,而溝壑的一端,連線著的是一條連線著東海的河流的入海口處。
此時此刻,這條河流距離這條溝壑之間,只有一道約五米寬的泥土阻擋著,而且在這裡,也被日軍佈置了大量的炸藥,絕對可以保證一次性炸開這個缺口。
一旦中國人成功的突破了陣地,當他們打算從坡度並不陡峭的溝壑中越過去的時候,日本人就會將這裡引爆,用水來幹掉這些中國人。
除此之外,陣地的北側,有一個拐回來的小山,那裡距離最近的沙灘只有三百多米,也就是說,日本人只需要在那裡佈置上幾挺機槍,那麼等到中國人離開登陸艇,正在朝著灘頭陣地進攻的時候,這幾挺被部署在他們身後的機槍,就可以與灘頭陣地上的機槍進行前後夾擊。
而這個位置幾乎可以攻擊到整個灘頭地區,稍微遠一些的地方也不要緊,他們可以在南部地區也部署幾挺機槍。
至於機槍從哪來,自然是從其他的師團那裡搞過來了。灘頭防守是重中之重,一旦丟了灘頭,日軍想依靠自身的力量根本不可能擊敗中國人。
所以,兩個師團的四十挺重機槍被部署在了兩道防線上,一個師團的二十挺機槍,被分別以十四和六部署在了北部和南部的側後方,用於攻擊登陸的敵軍。
另外還有一個師團的二十挺機槍被部署在更遠一些的地方,那是為了防止敵軍突破之後,日軍出現潰敗的。其實也就是打算依靠這些火力稍稍的阻擊一下敵軍,不要讓他們推進的太快。
兩公里的防線上,被佈置了整整一個師團的兵力,一萬六千名戰鬥兵,一萬五千多條步槍,外加四十挺重機槍,北側則是部署了一個大隊的兵力以及十四挺機槍,南部同樣是一個大隊的兵力以及四挺機槍,剩餘的一個師團則待在那道溝壑中。
一旦敵人衝了上去,需要進行肉搏戰的時候,他們可以在三分鐘以內支援上去,儘可能的快速將敵軍趕下海。
中國人的裝備是很先進,但此戰他們是登陸作戰,一次性投放的部隊人數是有限制的,這也就是日本人的優勢所在。
所以,這裡的日軍根本就不怕,甚至他們恨不得敵軍能夠選擇他們這裡作為登陸地點,也好讓中國人好好的嘗試一下被打敗的滋味。
當然了,日本人既然已經開始擺正了他們的姿態,那麼像之前的一些高傲的態度自然就不會在出現了。
即便是日本海軍,現在也依舊將自己的位置擺的很低。
既然陸軍已經修建瞭如此完善的工事,那麼海軍提前阻攔似乎已經失去了效果。於是乎,海軍也是提出了一個驚人的戰鬥方案。
即海軍提前出港,在登陸場附近進行遊戈,但是不提前參戰,等到敵人投放兩到三批登陸部隊的時候,由岸上對他們發出訊號,然後海軍在強行突襲敵軍艦隊。
反正日本海軍數量少,敵人的艦隊肯定會很龐大,日本海軍這次也沒指望能幹掉幾艘中國人的主力戰艦,他們只希望炮火能夠儘可能的多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