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2部分

土路,但卻愣是被王思銳稱之為馬路。這條馬路也只比正常的路稍微好一點,不過正常的時候,透過這條路前往盛京,大概能夠節省一天的時間。

而這幾年裡,王思銳更是不斷的在盛京囤積了不少的武器裝備,別的不說,支撐四十萬大軍打上一年還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王思銳擺了擺手,說道:“軍事方面的事情暫且不提,之後會單獨召開軍事會議,今天只說內政方面的事情。

我的想法是,儘可能的讓沿海地區百姓內遷,只留少數作為預警,防止洋人登陸作戰。”

“不行,沿海地區的百姓實在是太多了,我們根本就內遷不完。而且,那裡的百姓世代以捕魚為生,內遷到內地讓他們幹什麼?這樣也會擠壓原住民的生存空間的。我覺得洋人應該不會炮轟沿海平民吧?”王士珍否定道。

而這個時候就顯示出了先前佈局的重要性了,在王思銳控制的區域裡,但凡是沿海地區,幾乎沒有任何的重工業。

洋人即便是炮轟了沿海,也無法對王思銳的根基產生影響,而上海那邊是因為剛剛佔領不久,重工業還沒來得及撤離。

但上海地理位置特殊,又有不少的洋人,理論上說,洋人也不會炮轟上海的。

不過這是上海沒有駐軍的前提下,如果上還有駐軍,那可就不一定了。

一想到這裡,王思銳立即決定道:“一切按部就班,天津、上海兩地駐軍全部撤離,城內只留治安警察,一旦發現洋人登陸,部隊立即反攻。另外,只要他們敢靠岸,咱們就請他們看一場免費的煙花。”

對於王思銳的話,眾人聽的也是雲裡霧裡的,根本就摸不著頭腦。

可王思銳這麼有把握,他們也不好說不。

於是乎,眾人又討論了一些其他方面的事情,最終,在討論政體這個問題的時候,眾人終於是出現了紛爭。

王士珍,段祺瑞,齊站元,喬致庸等人是認同帝制的,希望王思銳登基為帝,但是詹天佑因為見證了國外的強大,也深知帝制並不能夠長久,所以便堅持反對帝制。

最終王思銳只能暫停了這個問題的討論,其實王思銳也很猶豫到底應該選擇什麼樣的體制。(未完待續。)

261:要不玩個三面夾擊?

東交民巷,兩年前,這裡被列為了洋人的使館區,洋人在這裡開闢了一塊只屬於他們的東方樂土。

可是這一幕,在許許多多的漢人眼中,卻是極為的諷刺。

他們明明打了勝仗,他們明明讓洋人付出了極為慘痛的代價,可是到頭來,因為滿清朝廷的無能,致使戰勝國卻不得不接受戰敗國的待遇。

而兩年前的《辛丑條約》的簽訂,絕對是世界上唯一,也是最難以令人置信的條約。

甚至連洋人自己都不敢想象,他們竟然能夠在戰敗的前提下,在與清廷簽訂這樣的條約。

清廷的軟弱,讓這些洋人開始得寸進尺了起來。

甚至是讓他們忘記了戰敗的痛苦,忘記了漢軍的強大。

只是現在,當他們聯合起來向王思銳施壓,為了自己的利益,打算干預遠東政局的時候,卻忽然間發現,他們如今所面對的,是那個曾經給他們留下了慘痛記憶的對手,而不是那個軟弱無能的清廷。

王思銳的拒絕,讓洋人有些惱羞成怒。

不過冷靜下來之後,他們也一致的認為王思銳只不過是在怒頭之上,以目前漢軍的局勢,他們是不會輕易的與洋人撕破臉面的。

然而,就在洋人還抱有幻想的同時,現實,卻狠狠的打了所有人一個重重的耳光。

冷靜下來以後的王思銳,並沒有來找洋人繼續談判,他沒有奢求在談判桌上去達成一致,讓洋人放棄先前的想法。

王思銳在冷靜下來以後,反而是作出了一系列讓人意想不到的舉動。

天津,上海,但凡是沿海城市,裡面只要是有重工業的城市,所有的重工業幾乎在同一時間內全部內遷,留下來的,只不過是一些不願意離開的百姓,以及無足輕重的輕工業。

這些即便是毀滅了,也無法對王思銳的根基產生影響。

加上王思銳早在佈局的時候,就沒有在沿海地區安置太多的重工業,現在內遷起來更是容易了許多。

大批次的機器裝置,透過平津鐵路一路向西,源源不斷的被轉運到了京城附近。

而上海等地的重工業,也更是透過船舶航運,將其轉運到了武漢。

沿海工業的內遷,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