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鑽探取樣,費時費工,於是工程施工人員就利用這種凹形探鏟,準確地探測出千餘座古墓。
如今,洛陽鏟是中國考古鑽探工具的象徵,當然,也是盜墓賊必不可少的裝備。
學會使用洛陽鏟來辨別土質。更是每一個考古工作者的基本功,孟教授沒有阻止莊睿和兩個弟子一起去勘探土質,也就是想讓他先接觸一下,熟悉一下洛陽鏟的使用。
“小范,這些洛陽鏟怎麼還都不一樣啊?”
莊睿跟在二人身後,走到了擺放洛陽鏟的地方,一看之下,發現地上居然放著十餘個小鏟子,長大約20至40厘米,直徑在5至20厘米左右,只是有的底部呈鈍形,有的卻像是月牙鏟,和自己聽聞的有些不一樣。
“莊哥,這是用來探測不同墓葬的,像這個叫做重鏟,是專門探測漢墓用的,由於這裡出土了馬踏飛燕,老師懷疑有漢墓的存在,就帶過來了。”
範錯隨後又指著那個有點像是水滸裡面魯智深用的月牙鏟形狀的鏟子道:“這個叫做扁鏟,也就是咱們常說的洛陽鏟了,唐墓就得用這個。”
範錯一邊解釋,一邊和英寧挑選了兩個洛陽鏟,然後遞給了莊睿一把。
見到莊睿翻來覆去的在打量著手裡的洛陽鏟,英寧出言解釋道:“莊哥,你別看這東西就像是個鏟子,很簡單的模樣,其實製作起來很麻煩的。需要經過製坯、煅燒、熱處理、成型、磨刃等近二十道工序。
最關鍵的是成型時打造弧度,需要細心敲打,稍有不慎,打出的鏟子就帶不上土,那樣就是廢了,只能手工打製,你手上的那把,可是老師珍藏的,其餘的都是這邊文物部門提供的……”
莊睿接過來之後,發現這只是一個鏟頭,在鏟子的頭部,有空心內旋的螺紋,想必就是連線木杆所用的。
為了攜帶方便,這些洛陽鏟都是可以拆卸的,就連木杆,也是可以根據的你的身高來選擇的,這些木杆都是特製的,一般都是上好的白蠟杆,韌性極強,可以輕易的將其折彎而不會斷掉。
“莊哥,你用這個。這是老師請人特製的,專門用於他那個洛陽鏟的。”
莊睿正準備彎腰去選擇個木杆的時候,範錯遞過來一個六七十公分左右長短的皮套,莊睿伸手接了過來,感覺有些沉澱澱的,開啟一看,原來裡面是個約有半米長的空心螺紋鋼管。
將鋼管取出,莊睿才發現,這裡面不止一個鋼管,而是層層相套,有點像釣竿那樣,可以隨意延長,在鋼管的頭部,有個釦環,上面綁縛了一根拇指粗細的繩子,很整齊的盤繞在上面。
怎麼使用,這還不至於用別人教,莊睿拉出來三節鋼管,對準螺紋口選擇擰緊,比劃了一下,大概有兩米左右廠,掂掂分量,也不是很重,使用起來應該沒有問題,莊睿把剩下鋼管的放回了皮套裡,將皮套斜著背在了肩膀上。
莊睿拿過英寧接好的一個白蠟杆洛陽鏟,和自己手中的一比較,大概輕了一倍的左右,不過這白蠟杆長有兩米多。攜帶起來,卻是遠遠沒有自己手上的工具方便了,其實,現在洛陽鏟品種眾多,像是最近才出現的電動洛陽鏟,儼然一個小型的鑽探機。
“莊哥,咱們走遠一點吧,這附近兩三百米的地方,都被勘探過了。”
範錯和英寧,各人都拿著一把洛陽鏟,頭上戴了個草帽,如果不看服飾的話,和常年勞作的農民,也沒有什麼兩樣了。
“周圍幾百米內,就只有這裡出現熟土了?”莊睿有些疑惑,那封土下面,也有可能建造陵墓啊。
英寧聽到莊睿的問題,轉過頭來回答道:“是這樣的,別的地方打下去十多米的時候,就出現岩石層了,封土層下面也是,我們探測的很細,除了熟土。沒有別的東西。”
“或許陵墓沒有那麼深啊,我聽說在古代,七八米深的陵墓,都很少見了呀。”
莊睿這話一出口,自己也感覺出不對來了,七八米深的墓葬,肯定不適用於王陵的,別的他不知道,十三陵地宮可就是深達幾十米的。
“我們基本上隔三五米就打下去一個洞,要是下面有東西,肯定會帶上來的……”英寧知道莊睿對考古發掘一竅不通。於是給他解釋了一番。
聽到英寧的話後,莊睿才知道,敢情這洛陽鏟不但可以辨別地下的土質,還能將墓葬裡的物件給帶上來。
如果打洞的時候,碰到那些杯、碗、盤、壺等類的陶瓷器陪葬品,或者鐵、金、木頭等東西,都能將之帶上來,從中就可以判斷出下面是否有墓葬,考古發掘的人,就可以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