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車向大山進發的途中,莊睿發現,一路上所看到的樹木,都是矮小的灌木叢,並沒有南方那種高大的闊葉樹種,剛才在一處山腰,還看到了一個野驢群,莊睿剛拿起相機,汽車發出的轟鳴聲就使得野驢群一鬨而散。
汽車在環山的公路上又開了三個多小時,遠處聳立如雲的高峰上面,可以清晰的看到皚皚白雪。
按照張大志的說法,這裡海拔已經在三千米之上了,一般人都會多少產生點高原反應,不過經歷過西藏之行的莊睿並沒有什麼難受的感覺,只是心中有些遺憾,白獅沒能隨行,否則的話,也能感受一下大雪山的魅力了。
“莊哥,快到了,你看見前面那個山口了沒有,那裡就是進山的中轉站。”
張大志他們都來過好幾次了,早都習慣了,怕莊睿感到氣悶,於是給他聊起這地方的傳說來。
車過喀喇崑崙山口,隔著潺潺流淌的一條水溝,莊睿清晰地看到前面出現一座山峰。
這就是著名的“老頭望山”,傳說古代一個老人的兒子進崑崙山採玉沒有回來,老人便坐在崑崙山的山口守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一代又一代的採玉人從他身邊踩著前人留下的腳印進了山,又拖著疲憊的身軀下了山,老頭仔細地審視著過往的每個人,卻始終沒見到自己兒子的蹤影。幾千年過去了,他就這樣一動不動地坐在那裡翹盼著、守望著……
除了王母瑤池之外,崑崙山還流傳著更多美麗的故事。
只是下了車後,崑崙山給莊睿的感覺,卻不是那麼美麗了。
下車的地方是一箇中轉站,不管是進山採玉的人,還是去山裡礦點的工人,都要在這裡停留一下,在這個足有上千平方米的空曠地上,到處都扔著塑膠袋等髒兮兮的垃圾。
說是中轉站,就是一棟二層的小樓,在樓旁邊有個棚子,裡面居然有四五頭駱駝,這讓莊睿多看了幾眼。
進山的車隊不止莊睿他們這一支,在中轉站那棟小樓前面,已經停放了三輛卡車,鬧哄哄的人群都一窩蜂的擠向那個小樓,莊睿不知道怎麼回事,一愣神的功夫,發現原本站在自己身邊的一百多人,只剩下自己孤零零的一個了,就連張大志都不知道跑哪兒去了。
看了看那黑壓壓的人群,莊睿也沒有興趣往裡擠,過了大約四五分鐘,人群才散開一點,隨之莊睿就看到張大志手裡端著兩個搪瓷缸子走了過來。
“莊哥,吃吧,這是進山最後一頓熱乎飯了,進到山裡生火有很多限制,大多數時間裡,都只能吃咱們帶來的那些食物。”
張大志把手裡的一個搪瓷缸子遞給了莊睿,裡面有兩個饅頭,下面還有些羊肉湯,從早上到現在過了五六個小時了,莊睿也餓的厲害,接過來就吃了起來。
吃過飯之後,各個採玉小隊組合在一起,往大山裡面進發了,有些小隊只有兩個人,莊睿知道,那都是採玉經驗極其豐富的人,他們不願意和那些新手組隊,怕的就是平攤掉他們採到的玉石,這樣的組合一般都是多年好友或者是自家親戚。
“莊哥,王爺讓我先帶你去玉礦看一下,然後咱們再進山採玉,你看怎麼樣?”
“大志你安排吧,我跟著走就行。”莊睿沒有忘記來之前古老爺子的交代。
“那咱們走吧……”大志招呼了鐵子等人一聲,跟在進礦的工人後面,向山裡走去。
中轉站離礦區還有十多公里,平時人少的時候,是可以騎駱駝上去,可是今天顯然不行,人多駱駝少,而且駱駝要運送生產、生活物資,礦工們只得靠兩條腿步行,莊睿看了一下,這些工人大多都是維族人。
若在平地上,十多公里路對於任何人來說都算不得什麼,但在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山上就不同了,嚴重的缺氧使人胸悶氣短,尤其是剛上山沒有經驗的新工人,頭痛的像是戴了緊箍咒,每走一步都心跳、氣喘、腿發抖。
最前面是幾頭揹著物資的駱駝,這些工人們緊跟其後,雖然不是很習慣,但他們也都在咬牙堅持著。
莊睿感覺還好,不過身上那個小揹包,明顯的要比以往重了許多,看著前面埋頭趕路的猛子,莊睿不禁有些汗顏。
山溪潺潺的流淌,叮叮咚咚的歡唱在空明的峽谷裡迴響。
山谷裡生長著紅柳、野枸杞、駱駝刺、蘆葦,幾棵胡楊樹像黃豆芽,孤零零地立在山腳下,滿溝的鵝卵石裡可以尋覓到玉的蹤跡,有些已被過往的玉工們拾起放在“路”邊的石頭上,以便運玉人帶走。
中國有關採玉的歷史,可以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