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保證讓他們安度晚年,不用再為晚年的生活來源發愁。
而醫療保險的作用就更加明顯了,自古以來,因病致貧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我國還存在這樣的問題,更別說是在生產力並不發達的明朝。通常狀況下,家裡有一個人生了大病的話,很有可能會導致這家人賣房賣地,過不下去,許多穿越小說的主人公剛剛回去的時候不就是面臨這樣的情況嗎?
這種情況是朱最不喜歡看到的,後世的他雖然工資不高,但是看到朋友圈裡有眾籌的事項時,還是會捐一點錢,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而現在,他是一國之王了,又將國家經營的這麼有錢,有能力也有責任讓他的國民過上更好的生活,這樣才會民心所向,他相信,如果他這麼做的話,肅國的老百姓是很樂意給他保衛社稷的,因為再來一個君主或許就不會這麼好了。
朱的這兩項制度又一次顛覆了滿朝文武大臣的世界觀,他們飽讀詩書,熟悉中華數千年的歷史,從來都不知道國家可以這樣治理,這個年輕的王爺腦袋裡到底有多少新鮮的東西啊?
不過,跟往常一樣,這種超前的事情總是會有人發對的,首先站出來的是戶曹判書紀君用。紀君用站出班來,衝著朱作了一揖,道:“王上,臣以為此舉不妥,請王上三思。”
朱早就料到會有人反對,因此並不吃驚,說實話,他心裡還是很希望能聽聽低下這群人是怎麼想的,因為他的見識雖然超前,但是他也不敢保證他自己的東西就一定適合大明朝,所以有必要聽聽反對派的觀點,這樣才會知道自己這麼做的風險在哪裡。
若是按照自己的主觀思路一意孤行,成功了固然是好,但萬一失敗了,他豈不是要變成下一個王莽了?笑道:“戶曹判書認為此舉有何不妥,但說無妨。”
紀君用得到了鼓勵,底氣更加足了,又作了一揖,道:“回王上,王上此舉乃施行仁政之舉,實乃明君所為,但是王上為何要跟民眾要錢呢?王上可以效仿漢文帝給國中的耆老免費發放糧米,此舉必會為王上收穫民心啊。”
朱微微一笑,十分耐心地解釋道:“寡人此舉跟漢文帝發放糧米不同,漢文帝只是給國中八十歲還是七十歲以上的人發放糧米,寡人記不清了,而且還都是一次性的。但是,戶曹判書你應該清楚,人活七十古來稀,有幾個人能活到那麼大歲數?人一過了五十五歲就很難下地幹活了,這個時候若是沒有孝順的兒孫,沒有國家的奉養日子是很難過的。僅憑皇帝一次性發放的糧米能吃幾天?”
“漢文帝此舉有務虛名之嫌,用為數不多的糧米來換一個賢君的名聲。寡人不願意效仿他。寡人建立的是一個制度,凡是我肅國國民,不論男女,不論出身,只要成年之後每月交十文錢,等他到了五十五歲之後,國家就不會斷他的口糧,奉養他終身,讓他沒有後顧之憂。”
紀君用被朱說的一愣一愣地,漢文帝是歷史上有名的賢君,都是歷代君王學習和自我標榜的榜樣,沒想到在這位王上眼裡竟然成了只會施小恩小惠的油滑之人,吸了一口氣,又回顧了一週朝堂之上的同僚,才緩過勁兒來說道:“既然王上有意施行仁政,跟民眾要錢反而不美,他們可能會以為王上在變相加稅,容易損害王上的仁德之名。”
不得不說,紀君用的看法還是有一定道理的,施行這項措施,不管怎麼樣苦口婆心的跟民眾解釋,他們當中的相當一部分人還是不會相信的,他們就會認為國王這是在變相加稅,你說五十五歲之後免費養我們?我們要怎麼樣才能相信呢?誰知道幾十年之後,我們五十五歲了跟你要錢你還記不記得這句話?
而且這些人肯定還會到處宣揚自己的觀點,以證明自己的聰明。
確實是個很麻煩的事。不過話說回來,做國王除了要有超前的見識外,更要有用於執行的魄力,沒有哪一件事是會得到所有國民的支援的,這也顧及,那也顧及,到頭來怕是什麼也幹不好。
朱冷笑了一聲,隨即換了一副和顏悅色地表情跟紀君用說道:“戶曹判書,你掌管國家財政,應該知道,寡人是沒有這麼多錢給全民免費養老的。”
他的心中也有自己的算盤,如果把肅國比喻成一個企業的話,那肅國的每一個人都是他的員工,適當的提高員工的福利有助於提高他們幹活的積極性,但是如果福利發的過多,造成了企業的財政困難,沒有更多的資金髮展了也不是好事。
朱施行社會保險制度的目的說到底就是收買人心,給他們解決了後顧之憂,讓他們能更加感恩戴德,死心塌地地為肅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