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6部分

重要原因。因為他運氣不錯,佔據了關中,也就是秦國的地盤,這在當時是最富裕的地盤,有秦富十倍天下的美稱;再加上他有蕭何,蕭何做過秦朝的官吏,十分熟悉秦朝國家機器的運轉模式,說白了,就是知道怎麼組織起全國的人力物力來對抗強敵,這才是劉邦成功的基礎,也是蕭何被列為第一功臣的基礎。

同樣,李善長也是起到了這個作用,朱元璋曾經親自說過:“咱本來只有幾千人馬,在群雄的夾縫中奮鬥求生,得了李善長之後,一齊渡大江,定居南京。而後,仰仗李善長的組織能力,一二年間,練兵數十萬,開始東征西討。而李善長留在國***給糧草器械從未缺乏,是朕的蕭何也不為過。”所以說,你要是朱元璋你會將誰定為第一功臣,沒有李善長幫忙組織的數十萬大軍,徐達、常遇春這些人能大顯神威?他們就算是再厲害能帶著幾千人去死磕陳友諒的六十萬大軍?開玩笑!

需要說明的是,李善長組織軍隊的辦法並不是史書中經常出現的那種一開倉放糧,附近的老百姓就都湧過來,吃了糧食再紛紛感謝朱元璋的恩德,然後決定跟朱元璋一起打天下。這都是蒙人的。

正常的畫風是,你一開倉放糧,附近的老百姓就都過來從你這往家裡搬糧食,不管是有糧的還是沒糧的都搬。沒糧食的搬回去餬口,有糧食的搬回去儲存,以備不時之需。

等把你的糧食都搬光了,他們就把自己家的大門一關,開始過自己的小日子。啥?跟你打仗?這麼危險的事你還是找別人幹吧,咱還有老婆孩子要養活呢。

李善長深知他們的心理,因此一上來就施行寨糧政策,即每家每戶只允許留下夠活命的口糧,剩下的全部上繳,給朱元璋養軍隊。這便是“廣積糧”。有了糧食一切都好辦了,亂世之中吃不飽飯的人太多了,豎起招兵旗,自有吃糧人,你手裡握著大把大把的糧食,還怕沒有人給你當兵嗎?

後來,朱元璋的軍隊越來越多,寨糧也不夠吃了,就開始屯田,讓軍隊自己種糧食吃,這就是衛所制度的前身。

李善長為朱元璋招募軍隊的方法,也不是史書中說的那樣用仁德來感化老百姓,收買民心,讓他們自發的起來當兵,保衛勝利果實,而是自古以來流傳下來的一個很實用的絕招抓壯丁。沒有人願意當兵送死,所以只能抓壯丁。

說白了,就是保甲制度在起作用,你們這一甲必須出三個人來從軍,出誰你們定,若是拿不出來,那就唯你這個甲長試問。這時候,甲長就會逼著手下的人去當兵,一般都是採取抓鬮的辦法,誰抓到誰去,自認倒黴。

熟讀歷史的朱自然知道這一點,因此他收買民心,說到底是為了提高民眾為國家幹活的積極性,不是為了依靠民眾保衛江山,這一點必須要清楚,若是搞反了,就會本末倒置,犯了李密曾經犯過的錯誤。

第二百六十二章 徵瓦剌

ps:鑑於之前戰爭戲太長廣受詬病的教訓,今後戰爭戲不會太長。

自古以來,收買人心的方法也有很多,有給錢的,也有給地的,但是不管是哪種方法,其實都是花錢買,既然是花錢買,那買之前肯定要算好成本,不能虧本。

像朱這樣,民眾出一部分錢,自己在出一部分錢,來收買一下人心是可以的,因為成本不是太高,民眾想明白之後也會高興,很划算。

若是像紀君用說的那樣,自己出全款來給肅國所有的人養老那就划不來了,這樣以來,財政就會背上沉重的負擔,就沒錢養軍隊了,帖木兒要是打過來,國家就沒有人保衛了。國家被帖木兒佔據之後,就算帖木兒拿肅國的人做奴隸,他們也會俯首聽命的,因為不聽就會死,誰也不願意死。

朱的話說得紀君用一愣,他也知道依照肅國目前的財政狀況,若是免費給國民養老肯定是要破產的,他也是幾十歲的老官僚了,知道肅王坐江山的目的是自己享受,而不是開慈善機構,因此也不敢接話。

朱見群臣都默不作聲,知道他們心中的顧慮,環顧了一下四周,用不容否認的語氣說道:“寡人知道,一開始民眾難以接受寡人的主張,很有可能會認為寡人在變相加稅,一些人甚至會有些怨言。不過,寡人認為還是商鞅說得好‘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一件事若是必須等到全國人民都同意才會去做,那是絕對做不成的,一事難趁百人心,更何況是萬民之心。今天這個說幾句,明天那個說幾句,永遠都無法達成統一意見,更無法落實。我們都是居廟堂之高者,所掌握的資訊和對國家整體情況的瞭解都遠遠多於普通民眾,所以做事一定要有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