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牟作雲整齊的公寓裡,前廳隔出了一個小房間,那裡放滿了獎品和獎牌,從他早期的籃球生涯,一直到在新中國得到的更多的榮耀。他似乎對榮譽並不是很在乎。牟作雲粗糙的手,把我們這些採訪者的視線帶過那些紀念品,轉向桌子旁的書櫃,轉向一列已經破損的精裝書,它們的書脊因為長年累月的翻閱已經開裂。“那是我的‘聖經’,”他的臉上帶著懷念的笑容,“是我從美國揹回來的。”
這些書都是英文的。其中有魯普的《球員、教練和球迷的冠軍籃球》、波恩的《籃球戰術》,還有十幾本其他的——全部都是在1949年之前出版的。書裡的資訊可能已經有些過時,那是為球員速度緩慢,多數是白人,而且球員身高不超過1米8的時代設計的。但是這些書都是牟作雲最珍愛的寶貝,因為它們象徵著他很久以前在美國學到的一切——那是他珍藏了半個多世紀的籃球知識,就好像從來沒有發生過變化一樣。
第二章 被摒棄的童年(1)
這是歷史上最有趣的巧合之一:中國身材最高的運動員的命運,會由歷史上身材最矮小的領導人之一來決定。那就是鄧小平,一個沒人敢因為他的身高而小看的人。這個出生於四川農村的革命家有著一顆堅強的心,以及改變歷史程序的不平凡的志向。
他更想要的,是把中國重新帶回到她很久以前在世界上曾經佔據的那種高度。
不過在一個能帶來立竿見影效果的領域,中國有希望與世界其他國家平等競爭,並打破那道陳舊的,害怕與世隔絕的壁壘,那就是體育。有將近二十年的時間,中國被國際奧委會排斥在外,也不能參加任何一個體育專案的世界大賽。鄧小平的外交政策改變了這一切。於是一個接一個的國際體育聯合會對中國的迴歸表示了歡迎。1979年,也就是中美關係正常化的那一年,中國成功地重回奧林匹克運動(參加過1936年奧運會的牟作雲在其中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後來他被選為國際奧委會——International Olympic mittee——的榮譽會員)。以前被認為是中國在奧運會上唯一代表的臺灣,則以“中國臺北”的名義參賽。為了向重新獲得承認表示感謝,中國在一年後派出了一個象徵性的、由二十八人組成的代表團參加了在美國普萊西德湖舉辦的冬季奧運會,但是之後,中國和美國一樣抵制了1980年在莫斯科舉辦的夏季奧運會。
鄧小平的雄心是要建立一個能夠在國外得到尊敬和欽佩,在國內能形成民族自豪感的體育強國。
新的體育戰略,瞄準的是那些金牌數龐大的體育專案,即使那些專案需要從零開始學起。於是一下子,年輕運動員開始投入到許多從國外傳入的體育專案的訓練中,比如游泳、舉重、射擊,甚至是皮划艇。許多水平還比較低的籃球新人,轉行去了手球隊,還有成千的體操選手轉練跳水(還有的後來成了自由式滑雪運動員)。1980年,中國恢復開展拳擊運動,這項運動因為過於野蠻曾經被禁止了很長時間,而恢復的原因就是拳擊在奧運會上有四十八枚獎牌。
中國的競爭優勢主要來自兩個方面:有超過三億的十八歲以下的青年人構成的人才儲備庫,一種嚴格的督促運動員訓練的體制。憑藉這樣的條件,中國體育工廠的培養網路迅速擴大著。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中國各地有超過三千二百所的體育院校,培養著將近五十萬的年輕運動員。這些年輕人裡,有很大一部分來自中國最偏遠的地方,因為這些孩子身上有一種吃苦耐勞的精神,這種堅定不移的品質在中國文化裡一直是被當成獲得成功的重要元素。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最讓人矚目的出自偏遠地區的運動員,是一個來自內蒙古草原牧羊人的兒子。他就是蒙古族的蒙克·巴特爾,九歲時已經長到了1米82。他本來沒什麼機會離開相對不富裕的草原地區,直到有一次當地鎮長來到巴特爾所在的小學視察,把這個高個子的孩子錯當成了老師,還表揚他帶的班級表現非常好。誤會澄清後,巴特爾立刻被召進了省體校打籃球。這個蒙古族的大個子——後來他長到了2米11,和姚明、王治郅一起在NBA打了幾個賽季——剛到體校的時候只會說幾句漢語。但對一個出身非常窮困的孩子來說,體校無疑是個不錯的出路,至少衣食無憂了。
對像巴特爾這樣長在農村的孩子,體校是脫離貧困的一張通行證,保證了他們頭上有遮風避雨的屋頂,還有能填飽肚子的食物。中國古老的文化一直是把“吃”放在社會交往的中心位置——即使到了今天,中國人之間最為常見的問候方式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