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材、話題的優勢,但如果沒有這些優勢還想要成為一部傳世之作,那就必須確保你所能控制的範疇,不出現半點差池。
徐鳳年這個角色身上呈現出來的東西,東西方都可以接受,東方是一個紈絝子弟,醒悟後奮發圖強;西方是醉生夢死的優質男人,當家庭和多數人希望他去做一個超級英雄時,他有那個潛質去成為超級英雄。
楊以辰演的好,最開始大家還覺得徐鳳年這個角色可能是眾多角色中最沒有特點的,因為他是主角,有大量的篇幅允許他去揮霍,直到大家都喜歡上他,結果看了與白狐臉兒的接觸,看了聽潮亭內的故事,看了背匣老黃,看了那山山楂,看了魚幼薇,遇到一個騎牛的,碰到一群大國手,欺負一個小泥人,堂堂世子苦學刀……
一樁樁,一件件,一人人,盡都是天上一腳地上一腳,形形色色的人,天地八方的事,偏偏這些都是以徐鳳年為中心,面對每一個人每一件事的表現狀態,小說中以各種形態呈現,落到影視劇中,如果按照小說的呈現手法,會讓觀眾覺得徐鳳年這個角色神經錯亂不著調,完全是矛盾綜合體,走進這個院子是輕浮,走出這個院子走到亭子裡是肅然,走到武當上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以電影的劇情推進速度,你只會看到一個上躥下跳不斷變臉的徐鳳年。
楊以辰用四平八穩的方式,在細節處讓大家慢慢看到徐鳳年這個角色身上的各種閃光點,以每一件事每一個人的接觸,去豐…滿徐鳳年這個角色,但總體來看,大家看到的是一個徐鳳年,不是變臉的徐鳳年,多一點是變臉的徐鳳年,少一點則讓整個角色呆板的臉譜化為了推進劇情而去轉變。
中間,就只有一條線,唯有不偏不倚絲毫不差的站在這條線上,才能夠在事件中在眾多特點鮮明的角色中,讓徐鳳年成為焦點,而不是一旁的劇情推動器,讓大家隨著劇情和出場人物發生事件一點點給徐鳳年這個角色的身上增加諸多的色彩內涵底蘊。
電影人,專業的影評人,資深的電影觀眾,看了二十分鐘,都看出了徐鳳年這個角色的出彩,真的是因為楊以辰的演技無雙,這個角色演不難,演好太難,一般的演員上去,那就是全靠大場面、精細的特效、精彩的故事、特點鮮明讓人一眼就能記住的各種配角疊加起來的一部純粹商業大片,換了楊以辰的徐鳳年,這個角色就不再是商業大片裡的男主角,而是一個能夠給影片增加更厚重感覺的男一號,讓大家所看到的電影,不是單純表面去進行解讀的電影。
一部電影,想要承載二百章的小說,難度很大,但其中青城山、白衣觀音,甚至包括王初冬的戲份,都可以刪掉對主線劇情沒有影響,一個江湖,以劍仙李淳罡的一件破去兩千騎落幕,很多楊以辰預計拍攝的戲份,根本就無法在第一部內去進行承載。
有人建議楊以辰將雛鳳出北涼的戲份分成上下部,他拒絕了,寧可將時長拉到了兩小時零十五分鐘,將一些覺得精彩但不夠頂級精彩的戲份剪掉,還是硬生生將這徐鳳年的第一次江湖,不影響主線的完整塞入到一部電影之中,他要為這部系列電影開一個好頭,也要讓全世界所有觀眾都看看,什麼叫做大片是大片,故事是故事,不是說商業大片都是靠特效堆積主線故事簡單人物出場乾淨利落嗎?那我就讓所有人看看,看看我這主線支線一大堆的故事,你們看得真切嗎?它,還是不是一部大片?
不過有襄樊一戰,有徐曉入京,有江東軒轅一戰,有重臨武帝城,有李淳罡兩戰告別江湖……
大戰氣勢磅礴,一場比一場精彩,看得人是熱血沸騰,華夏的觀眾是看著武俠小說長大的,是看著武俠電視劇成長的,可今天他們看到了一個不同的廟堂不同的江湖,看到了一筆大春秋,看到了一方江山輩有人才出的天地。
西方的觀眾,可以不懂東方的文化,也可以不懂何為武俠何為江湖,他們看得懂的是故事,權謀、鬥智鬥勇,這些東西方都有,共通不需要專門還要去理解,有人要截殺,那就幹,幹完了我要反戈一擊;我要佈局,要有南方與我北方呼應成為一個穩固的政權;勇士就該挑戰強者,猛人就該直面兇殘的對手。
徐鳳年這個角色身上,有牛仔精神,這一點對西方觀眾很重要。我學刀晚,功力弱,但我以戰養戰,一路成長,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對手,我勇於跟他對拼,華夏的亮劍精神,西方的牛仔精神。
大處劇情推進穩定,沒有文化差異,小處的各種爽點不缺,為大家復仇,拖拽辱人者,也不管你是什麼身份,看得大家那叫一個過癮,等到騎牛的終於下山後,主角的精彩被分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