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詩人。作品有《頌詩》四卷,《諷刺詩》二卷等。
②Justum et tenacem:拉丁文。是賀拉斯的《頌詩》第三卷第三首的頭一句,意思是“正義和堅定”。
雖然這樣,法官們還是宣告第克萊爾無罪;同時對高乃依作了一個判決,撤消他的一切職務和爵位,判他負擔全部訴訟費,並且永遠驅逐出共和國國境。
高乃依·德·維特一生都在為民眾的利益服務。對民眾來說,這個不僅是對一個無辜的人,而且也是對一個偉大的公民所作的判決,應該說是滿意了;可是,正如我們就要看到的,這還不夠。
雅典人曾經留下一個相當大的忘恩負義的名聲,可是在這方面,比起荷蘭人來還是遜色得多了。因為他們只把阿里斯泰德①流放出去,就滿足了。
①阿里斯泰德(約前540一約前468):古雅典政治家、將軍。在對波斯人的戰爭中曾立戰功,但被以貝殼放逐法流放。
約翰·德·維特一聽到他哥哥被控告的訊息,馬上就辭去議長的職位。他效忠祖國,也得到了出色的報酬。他退休的時候隨身帶著的是他的煩惱和刀傷。一般犯了效勞祖國不顧私利的錯誤的老實人,往往只能得到這種報酬。
民眾把威廉·德·奧蘭治當作他們祟拜的偶像,他們要拿這兩兄弟的軀體替他做兩級必不可少的墊腳石,把他擁上總督的寶座,這時候,他不但等待,而且也使盡他權利範圍內的一切方法從旁催促。
一六七二年八月二十日那天,正如我們在這一章開頭所說的,全城的人都奔向布依坦霍夫,去看高乃依·德·維特出獄,給驅逐出境,看看酷刑在這位熟讀賀拉斯的人的高貴身軀上留下了怎樣的痕跡。
我們得趕緊補充一下,這群到布依坦霍夫去的人,並不全是抱著只是看看這場面的單純想法;其中有不少人是為了要扮演一個角色,或者不如說,是為了重新執行他們認為過去沒有做好的任務。
我們想說的是劊子手的任務。
的確,也有一部分人是沒有抱著那麼敵對的惡意去的。他們感興趣的只是那個場面,那個對民眾來說總是很有吸引力的、能夠滿足他們本能的驕傲感的場面,也就是說去看看站了那麼久的人倒在塵埃裡的場面。
高乃依·德·維特,這個據說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漢子,不是下了獄,給苦刑搞垮了嗎?我們會不會看見他臉色蒼白,淌著鮮血,滿臉羞愧呢?對那些比一般人忌妒心更重的市民來說,這不是打了一場出色的勝仗嗎?每一個老老實實的海牙市民都應該參加。
“況且,”奧蘭治派的煽動者互相之間在說,他們很巧妙地混在人群中間打算操縱群眾,像操縱一件既能擊又能砍的器具一樣,“況且,從布依坦霍夫到城門口這一段路上,難道找不到一個機會,朝這個只有在為暴力所迫的情況下才肯讓奧蘭治親王當總督,還打算找人暗殺他的“普爾唐的留亞特”扔幾把泥土,甚至擲幾塊石頭?”
“不用說,”那些兇狠的、與法國為敵的人也附和道:“要在海牙辦好這件事,而且要辦得漂亮,就根本不應該讓高乃依·德·維特流放出去。因為一旦到了國外,他又可以跟法國勾結起來實現他的種種陰謀,並且跟他那大壞蛋弟弟約翰一起,靠德·盧瓦侯爵①的接濟過日子。”
①德盧瓦侯爵(1641一1691):法國路易十四統治時期的軍政大巨。
在這種種心情下,看熱鬧的人自然不會慢慢地走,而是在急急地跑了。這就是海牙的居民為什麼那麼急促地朝布依坦霍夫那個方向奔去的原因。
正直的第克萊爾也在奔跑得最匆忙的那群人中間。他心裡充滿怒火,但腦子裡卻沒有什麼打算。奧蘭治派把他當作一個誠實的、具有民族自尊心和基督徒仁愛精神的英雄,簇擁著前進。
這個無恥的歹徒,憑著他的聰明和想象,添油加醋地敘述著高乃依·德·維特怎樣企圖買通他,答應給他多少錢,以及為他,第克萊爾,掃除謀殺的困難,而事先作了怎樣毒辣的安排。
人們熱切地聽著,他的每一句話都引起一陣擁護威廉·德·奧蘭治的狂熱歡呼,和盲目憎恨德·維特兄弟倆的咒罵。民眾甚至咒罵那些不公正的法官。他們的判決居然讓卑鄙的高乃依這樣一個罪大惡極的罪犯逍遙法外。
有幾個煽動者一再低聲地說:
“他就要走啦!他就要從我們手裡逃走啦!”
另外一些人介面說:
“在什文寧根①有一艘船在等他,一艘法國船。第克萊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