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秦王接觸最多的莫過於相國,而又跟相國接觸最多的莫過於鄭安平了,因此浮徐就首先開始“公關”鄭安平來!
法家給人一種嚴酷形象,儒家自是給人溫文爾雅的形象。而讓儒生“公關”起鄭安平來,那是一頓好話說出,鄭安平都不知今夕是何年來了!因此,張祿一問事情來,鄭安平自是大力力薦荀子之事來!
第一百二十一章 荀子談秦
張祿聽到鄭安平談及的事後,夜已經深了,忙的讓鄭安平退下歇息去了!自己卻仍在想鄭安平所提及的事情!
旭日清晨,荀子隨著浮徐到達相府內拜見國相張祿!荀子自來到咸陽之後,一直待在酒舍之內,也就是今天面見秦國的國相張祿,才從酒舍內走出來。
相國府是在穰侯府為主稍加修飾,張祿就搬了進來。荀子一行在鄭安平的帶領下走進相國府內,當走進府內的正廳,張祿早就等候多時了!荀子走進來時,張祿
張祿看著坐下的荀子感嘆道:“今日再見祭酒大人仍是風采依舊啊!”荀子一聽張祿的話後,自是明白張祿話的言外之意,荀子一臉恬然笑容看著張祿道:“相國大人所言的不過是過眼雲煙,往事不堪言之啊!”
張祿聽到荀子的話後,也不再過多提及,而是就直接問道:“不知祭酒大人面見秦王準備言及什麼學說,還是儒家學說嗎?”
儘管在後世之中,對於張祿的性格評說言及不一。但不可否認,張祿此刻在幫及荀子面見秦王時,倒是沒有絲毫的私心。
對於荀子到來,張祿內心是挺欣喜的,張祿此刻也是初位極人臣,當初他在齊國時也是同樣的受人不待見,因此他也是極為的明白拜見別人時的緊張之心!當初,他隨著須賈拜見魏王,他也是像今日的荀子一般,如今只不過自己所處高位,這感覺確實是:一覽俯視天下!
因此他所問到荀子的話,是等到面見秦王時,所討論的話題是能夠幫及的到的,所談及的是自己有所準備!
荀子聽到張祿的話後,忙的應聲說道,不過他也是並未正面回答相國的問題,只是講及:“我聽說,無論言者是何學派,重要的是所處的學派要服務於君王,”
張祿聽到荀子的話後,沉凝半晌,也是同意他的言論道:“先生所言不差啊!”然後,張祿就對於荀子不顧及儒門弟子約定俗成的準則:儒者不入秦,詢問道:“不知祭酒大人入秦有何見解?”
荀子是從洛陽東出進函谷關,一路所見秦國的山川地形,民風民俗,官吏行政,因此讚歎的對張祿道:“自荀況入秦所見,秦有四世有勝,非幸也,數也!”
張祿聽到荀子言及自孝公而來,秦國四世而盛,非為運氣使然,非是代代明君所致,而是商君變法,變的是法立如山、法貴時效、法外無恩!張祿在秦所仕這麼些年,自是明白荀子話的含義,點著頭道:“然也啊,祭酒大人所言字字珠璣啊!”
荀子聽後,微微一笑繼續道:“秦據函谷關之固,地形險要,山川秀美;久久老秦人,百姓淳樸恭順為古之民;法貴時效,官吏嚴肅敦敬為古之吏;士大夫公而無私為古之士大夫;朝廷運轉效率極高,君主垂拱而治,為古之朝。是以秦有四世而勝,非幸也,數也!”
張祿聽到荀子的讚美之詞,哈哈大笑道:“祭酒大人的話可比老秦人還老秦人啊!”荀子自是不比孔子和孟子!因為荀子與他們相比,有著更為迫切渴求統治者垂青的心態……
當時孔子見魯定公時,孔子第二次得到任用,但由於不滿執政季桓子所為,憤然去魯,周遊列國十四年。學生子貢曾向老師建議不要把標準定的那麼高,適當放寬也不是不可以,所謂: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容夫子夫子蓋少貶焉?但孔子雖四處碰壁,仍不願遷就當權者!而當衛靈公問戰陣之事時,孔子也因靈公無道而拒絕回答。
而後孟子見梁惠王,梁惠王猝然發問道:“汝不遠千里而來,會有利於我魏國嗎?”孟子當即頂了回去:王何必曰利?這裡僅有的只有仁義而已矣!我是來教導你行正道的,不是僅僅只為利益與否!
這話說出來,連他的學生公孫丑都聽不下去,也對孟子提出過類似子貢的問題,勸老師降低標準,所謂:道則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為可幾及而日孳孳也?孟子當然不肯為統治者屈膝,也不願意為現實政治就俗!
而相比較孔孟對統治者的態度:我確實希望得到任用以展平生抱負,但前提是君主你要全盤接受仁政與王道的學說,如果不接受,那恕我絕不奉陪!孔子抱定只問耕耘不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