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這句話時,莫三娘大感欣慰之餘,還躲在房間內偷偷抹了很久的淚。
母慈子孝,天倫之樂也。看來兒子不但考取了秀才功名,而且是真正的長大成人了。
第三章:出路
(新書開張衝榜,每一次點選,每一張推薦都彌足珍貴,12點後,南朝恭候各位大蝦拔刀相助,拜謝!)
傍晚時分,狩獵的張老三從山上歸來,不過他的獵物中並沒有那頭大黑狼。問之,原來是追丟了。楓山後山地勢連綿複雜,山高林密,多是人跡罕至之地,甚是難行,加上天色已晚,老獵人追蹤了一陣子沒有發現就不敢繼續深入了,唯有悻悻作罷。
……
日子有腳,似無重量,悄無聲息地從每一個人身邊溜走,並不會因為這個世界多了一名穿越者而有所改變。
轉眼間,秋去冬來,天氣一天比一天冷。
相比這難耐的寒冷,陳劍臣更感到頭疼的是,他發現自己完全讀不進那些“之乎者也”了。
這個位面世界的政治制度,以及主流文化意識形態,和地球位面明朝時期的極其相似,科舉內容更是非常相近,同樣有一個“儒家”存在,同樣考的是八股文。
真是咄咄怪事!
這讓陳劍臣感到恍惚迷糊,猶若夢中,覺得自己穿入的不是異時空,而是地球位面的古代歷史。
——天統王朝立國已近千年,一統天下,可謂根深蒂固,不可動搖;立國之初,武帝登位,當即採納內閣大學士董忠旭的意見,開始施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治綱領,以“仁義思想和君臣倫理觀念”為核心,維護統治秩序,神化專制王權。
可以說,這一套非常管用。
隨著每一代王朝帝王的堅定執行,該理念形態已經深入民心,深入到每一個人的骨髓裡,從思想上實現了“大一統”,進而把整個天統王朝經營管理得像個鐵桶似的。
在鐵桶裡頭,千千萬萬的百姓安安分分地活在其中,一如渾渾噩噩的螞蟻。
只可惜,陳劍臣並不是一個安分的人——他的不平凡來歷,註定了不甘於安分。從他的閱歷角度,相對容易洞悉清楚到很多深層次的東西,可不是那麼好愚弄的。他還發現天統王朝的儒家思想體系和其所熟悉的儒家思想體系存在不少差別。
比如說,天統王朝的儒家鼻祖乃活到一百三十八歲的開國功臣,內閣大學士董忠旭,後人皆尊稱其為“董聖人”;而入仕的必經之道“八股文”所考取的題目內容,絕大部分都源自於董聖人生平著述的《德書》、《禮書》、《忠書》、《法書》,不得自由發揮,越雷池一步。
《德書》、《禮書》、《忠書》、《法書》,合稱為“四書”,記述文體為文言文,滿篇都是張牙舞爪的“之乎者也。”並且這些“子乎者也”比起孔孟之道來更加枯燥,乾巴巴的,屬於徹頭徹尾教條形式的存在,僵硬死板,內容空洞無聊透頂。
所以,陳劍臣從心底裡就反感,厭惡。每當捧起厚厚的經書,就有一種撕爛開來,要用紙張擦屁股的衝動。
“四書”,每一書都有三大本,三四一十二本,夠他擦很久的屁股了。
只可惜,這個念頭只能在腦海盤旋而過,根本無法施行——對“四書”不敬則是對董聖人不敬,在王朝法典裡,這屬於殺頭大罪。
陳劍臣可不想死。
不但不想死,還想活得好好的,活得滋潤。
然而要達成理想的生活水平,他就必須要參加科舉,寫八股文,並期望能中舉,成為舉人,入仕當官。
除此之外,難有別法。
皆因以他的情況,也做不了其他什麼事。
經商?務農?學手藝?
別開玩笑了。
經商無本錢無資源無經驗,從何經起?而農民工匠類都屬於“下民”身份,更加入不得流。下民之下,還有一個“賤民”,那些可都是犯過罪的人,以及奴隸階層了。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森嚴的等級制度,鮮明地表達出了這句話的完整涵義。
其實科舉分文舉和武舉,武力過人者同樣能入朝當官。
問題是,讓陳劍臣這副身子去參加武舉,那不更搞笑嗎?
因此,擺在他面前的,只有文舉一條路;
科舉基本上沒有年齡限制,只要獲得秀才身份並沒有被剝奪,就可以一直考下去,甚至考到死——在考場上,垂垂老矣的老秀才並不少見。而在這個漫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