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6部分

狀元樓內燈火通明,笑語不斷,幾十個店小二奔走忙碌個不停。

相比一二樓的喧鬧,三樓顯得相對平靜。

狀元樓三樓,裝修豪華,平時用於間隔的屏風畫壁等基本都被移開,形成了一個大大的空間。

地方不小,但只開了三桌。

居中主桌,坐者相貌堂堂,留三縷飄逸長鬚,正是知州大人聶志遠,聶小倩的父親。

同一桌的,主人吳文才當然能佔得一席之位,坐在聶知州身邊,其餘幾個,有同知大人,通判大人等。其中一個,年過六旬,面目清癯,卻是江州有名的儒學大家宋之遠,他註釋聖賢《德》的禮記,可是被朝廷列入了科舉範疇的,印刷滿天下,舉足輕重,影響力非同小可。

至於聶小倩,卻在一邊角落處,用屏風圍出一個地方,宛如個小廂房般,獨自在裡面用膳,自有丫鬟伺候著。

席間,那宋之遠忽問吳文才:“文才,據說你有個同窗叫陳劍臣的,少年才俊,十分了得,可有此子?”

吳文才嘴一撇,老大不情願地回答:“確有此人,不過少年才俊之說嘛,倒不好判定,他今年歲考科考,不過只考得四等成績。”

宋之遠撫須一笑:“經義時文,不同等閒,他初進學院,發揮不佳倒不奇怪……嗯,據說今年三月你們去筆架山踏青之時,他曾即時賦詩一首《黃昏》,詩曰:向晚意熏熏,蕭蕭登險峻;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此詩有大才也,果真是他三步之作?”

吳文才心裡叫苦,實在沒想到陳劍臣這一首詩擁有如此大的影響力,連宋之遠都大加讚賞,不過此事早傳遍開來,根本無法否認,便道:“當時的確如此。”

旁邊張通判觀顏察色,此時插嘴道:“宋夫子,那首《黃昏》確是好詩,意境深遠,哲理警醒。不過觀其意蘊,蕭索深沉,倒不大像是一個十七歲少年人所能做得出來的。”

言下之意,隱隱表示陳劍臣有欺世盜名的嫌疑。

聽到這句話,吳文才立刻大感快意,不動聲色地朝張通判做了個手勢,表示感謝。

張通判登時心花怒放:吳尚膝下只得一子,對吳文才無比寵愛,自己搭了吳公子的線,就等於搭了吳尚的線,好處多多的。

聶知州眉毛微皺,道:“此詩本知州也有聞名,確實不俗。”

他沒有多加分說,但旁人都已知道其態度立場——這等即時賦詩,事先又不知道題目,想弄虛作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簡直就是瞎貓碰到死老鼠。

宋之遠不置可否,呵呵一笑:“原來知州大人也覺得此子有才……嗯,今夜之宴,此子也是受邀而來了,不如請他來,待我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