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軒迷迷糊糊的回到公寓,醉倒在床上。
歷史在這裡發生了改變。
林子軒回想著多年前那個穿越過來的清晨,有一種恍然若夢的感覺。
此時此刻。他們早已經不是大學的普通學生,而是中國文壇的領袖人物。
在徐至摩的提議下。兩人在安排好住處後,來到曾經住過的公寓。這間公寓在哥倫比亞大學附近,租金不菲,如今住的是兩位美國青年。
他們又到周圍逛了逛,談論著這些年的變化,回憶那段一去不返的青春年華。
故地重遊,感慨萬千。
林子軒在世界文壇掀起的輿論風暴讓美國媒體趨之若鶩,除了《時代週刊》的邀請,還有多家主流媒體爭相報道。
這主要是因為林子軒將成為最年輕的諾貝爾文學獎入圍者。
也可能在幾年後成為最年輕的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這才是美國媒體宣傳的噱頭。
到現在為止。還沒有美國作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是美國人的遺憾。
林子軒寫了不少以美國為背景的小說,如果他能因此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美國媒體也可以自我陶醉一番,因為林子軒有美國的教育背景。
唯一讓他們鬱悶是,林子軒在美國學習的是經濟學,而不是文學專業。
這的確是很尷尬的事情,這說明林子軒的文學天賦是來自中國文化的薰陶。
有記者神通廣大,在哥倫比亞大學找到了林子軒當年的畢業論文。就是那篇認為美國在十年內將會發生經濟危機的論文。
這篇論文寫於1920年,七年過去了,美國經濟還在快速的發展之中。
林子軒在論文中提到的導致經濟危機出現的因素的確出現了某種跡象,但就算是最悲觀的經濟學家也不會認同這個結論。
他們認為美國經濟至少還能繁榮十年以上。
這表明林子軒不是一位經濟學的天才。他在哥大上學期間的成績也證明了這一點,他的經濟學各科的分數都是剛好在及格線以上,並沒有太過突出的地方。
人無完人嘛。林子軒在文學方面極具天賦,在經濟學方面有所欠缺可以理解。
這篇論文被美國媒體作為花邊新聞報道。並沒有引起太大的重視,媒體更關注林子軒和諾貝爾文學獎的訊息。
新聞媒體對林子軒的大篇幅報道引起了哥倫比亞大學的注意。
林子軒怎麼說也是哥大的畢業生。有了如今的成就,同樣是哥倫比亞大學的榮譽。
於是,哥大下屬的通識教育學院邀請林子軒回到母校做一次演講。
並準備授予林子軒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這是一項榮譽性質的證明,不代表林子軒接受過文學專業的教育,只是對於在某一方面有傑出貢獻的人的一種讚譽。
不管怎麼說,以後林子軒也可以被稱為林博士了,在中國還是很能唬人的。
學歷一直是林子軒的短板,在中國文壇博士滿地走的情況下,有這個榮譽學位就足夠了。
他在哥大進行了一場名為《東方和西方》的演講。
這些年,林子軒對中國文化進行了深入的瞭解,雖然還不算精深,卻也有所成就。
同時,他也瞭解西方文化,至少比這個時代的大多數中國人都瞭解。
他深入淺出的講解了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共同點和異同之處。
“這個星球很大,但也很小。在整個宇宙中,我們孤獨的存在著,卻仍然互相傷害。”
“我願意化作一座溝通中西方文化的橋樑,讓東方和西方彼此瞭解,只有瞭解才能化解誤會和隔閡,才能消除偏見和歧視,才能和平相處,共創未來。”他最後說道。
兩天後,他在住處接受了《時代週刊》的採訪。
此時的《時代週刊》已經成為美國頗具影響力的新聞雜誌。
1927年,雜誌社推出了一項年度人物評選的活動,這項活動成為了《時代週刊》的品牌,把《時代週刊》推向了美國新聞類雜誌第一的寶座。
這一次,林子軒穿著西裝,帶著眼鏡,有一種儒雅的氣質。
和三年前的照片相比,更為成熟和穩重,散發著獨特的魅力。
《時代週刊》的記者詢問了這三年來林子軒生活的變化,他生活的變化和中國的變化息息相關,他們聊到了中國的方方面面。
最為精彩的是在英國發生的故事。
美國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