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0部分

不可避免的加入到各個圈子裡來,有人的地方就有圈子。

這樣就能夠理解為什麼魯訊甘願受到驅使了。

等到易賠基當了新校長,他立刻就不再管這些事情,而只管教書了。

時任女師大國文系主任的鄭典在後來的回憶文章裡稱:“到了覆校以後,校長繼任有人,他就事事謙退。只管講課了。這是多麼值得敬佩的風度啊!”

在大量女師大風潮的敘述中,英雄魯訊在戲臺中央英勇作戰,學生們群情激昂,易賠基以及背後的李石增或不見身影,或像個跑龍套的,在前臺一閃而過。

然而,事實總是讓人難以接受。

楊陰榆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和英美派的代表人物胡拾是校友。這就是為什麼現代評論派力挺楊陰榆的原因了。

說到底就是留法派和留日派聯合起來對英美派的一次反擊。

魯訊在這次事件中最大的收穫就是認識了許廣評。

在這次風潮中他如此英勇奮戰,幾乎以一人之力就把現代評論派打的落花流水。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愛情的力量,或者說衝冠一怒為紅顏。

林子軒留學美國,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他和楊陰榆同一年進的哥大。

楊陰榆到美國留學的時候已經三十四歲,林子軒才剛剛十八歲,兩人的交往並不多。只在哥大留學生聚會的時候見過幾次。

在他的印象中,楊陰榆性子和婉,對學業很用功,和他這種在美國混日子的人不同。

有了這份情誼,林子軒自然不會攻擊楊陰榆。也不想參與這次論戰。

在這場風潮中,對錯已經不那麼重要了,關乎的是立場問題。

正如後世的那句話,小孩子才分對錯,成年人只看利弊。

林子軒不再理會北平的事情,任由他們爭論去,他遇到了另一件麻煩事。

孟曉冬想要到北平去唱戲。

她的理由很充分,她覺得自己在上海的戲曲舞臺上已經無法再提高了,只有到北平和各路戲曲名家一較高下,取長補短,才有提升的可能。

這句話從一個十八歲的女孩子口中說出來總覺得有點怪異。

給林子軒一種武林高手要去挑戰天下群雄的即視感。

在這個年代,京劇雖然有海派和京派之分,但海派京劇注重商業性,過於花哨,若是論藝術性,還是要看京派京劇。

北平是京劇演員心目中的聖地,梅蘭方和楊曉樓等人都是京派京劇的代表人物。

在戲曲界,他們的名氣就要比上海的演員大,經常到皇宮中演出,還能得到慈禧的賞賜,這也是他們名氣大的原因之一。

進宮唱過戲,這就是值得炫耀的資本。

孟曉冬在上海的名氣極大,無論在歌曲還是電影上都受到歡迎,在戲曲舞臺上同樣如此。

她的本行是唱戲,這次到北平是為了開闊眼界,學習和借鑑別派的唱腔和技法。

孟家是梨園世家,在南方戲曲界關係頗廣,在北方就有點鞭長莫及了。

林子軒在北平有點人脈,託人照顧她沒有問題,反正他們之間的緋聞已經人盡皆知了,可北平不是上海,難免有照顧不到的地方。

“你想好了。”林子軒認真的問道。

孟曉冬點了點頭,她是個有主見的人,如今賺了不少錢,沒有家庭負擔,就想著在京劇這個行當繼續鑽研下去。

以她的名氣,北方不少劇團都向她發出過邀請。

以往都被她拒絕了,這一次她想出去走走看看,見識一下外邊的世界。

林子軒答應下來,為了安全著想,他從精武體育會請了兩位女保鏢,負責日常生活。

孟曉冬畢竟都是大明星了,沒有保鏢和助理算什麼大明星,就算是到了北平,也不能跌了咱們上海灘第一歌星的範。

不僅如此,還要造勢,在報紙上大肆宣傳。

還沒到北平,就把名聲打出去,省的到時候被人小看,在京劇界競爭同樣激烈。

孟曉冬聽從林子軒的安排,像往常一樣的安靜。

自從四年前兩人相遇後,一直都是林子軒安排她的生活,這一次她準備離開一段時間。

她聽說對於男人而言,你經常在他身邊他不會在意你,一旦你離開他反而會牽掛著你。(未完待續。)

第二百六十三章 這一刻的上海

送走了孟曉冬,林子軒也要離開上海了,他和馮程程帶著孩子回無錫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