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段話還能分析出這位中國人認為蘇聯應該先發展農業,實現溫飽,再發展工業。
這是對蘇聯國內經濟發展政策的橫加干涉。
這位分析人員覺得問題很嚴重,已經到了國家性質和革命理論的高度。
於是,他寫上自己的意見。把情報呈遞給了上一級部門。
上一級部門同樣進行了分析,無法判斷這位中國小說家的意圖,特意請來了蘇聯國內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家來研究這個“初級階段”的問題。
一些理論家翻閱馬克思的經典著作,最終發現,這個問題馬克思沒說過啊!
在馬克思時代,討論的是社會主義能不能實現的問題,而不是社會主義如何發展的問題。
那麼,蘇聯的社會主義要不要採用這種階段式的劃分?
這些理論家做不了主。只能繼續上報,最終被送進了克里姆林宮。
林子軒不知道蘇聯的情報人員這麼認真負責。也沒想到座談會上的內容會被送到情報機關,他只是隨口一說。
他繼續自己的莫斯科之旅,和馮程程一起參觀各種沙俄時代的歷史古蹟。
莫斯科怎麼說都是一個國家的都城,像中國的西安和北平一樣,有著不同時代的遺蹟。
兩天後,他受邀參加了一次蘇聯作家協會舉辦的交流活動。
主題是中國和蘇聯兩國文學界的交流。展示蘇聯革命文學蓬勃發展的新風貌。
林子軒看了與會者的名單,沒發現自己認識的作家。
他知道的蘇聯作家不多,有些還沒有從事文學創作,不少作家被驅逐到國外去了。
在1922年蘇聯發生了後來被稱為“哲學船”的事件。
這一年,蘇聯開始有計劃、有系統地驅逐知識分子。
1922年8月16日深夜。蘇俄國家保衛局的行動隊分別在莫斯科、彼得格勒與烏克蘭地區展開了一次大規模搜捕。
搜捕的物件是當時俄羅斯最重要的大學教授、研究人員、工程師、科學家與作家。
整場搜捕一直持續到8月22日,共有225名高階知識分子被列入搜捕名單。
這些俄羅斯知識界的精英在經過審訊後分別乘坐兩艘德國船被驅逐出祖國,去往西方,他們大多定居在柏林或者巴黎。
蘇聯當局認為只有清除他們,才能“淨化俄羅斯”。
在這一時期,蘇聯對於這些**********的知識精英採取驅逐的方式,不像後來斯大林執政期間採取迫害的方式。
這是他們的幸運。
林子軒不認識這些蘇聯作家,這些蘇聯作家同樣不知道林子軒是誰。
林子軒的書籍沒有被翻譯成俄文,他的小說不具有革命性,充滿了資產階級情調,在蘇聯根本無法出版。
這樣以來,所謂的交流就成為一種形式。
蘇聯的作家們大談革命文學,批判資產階級文學,把西方的著作都批評了一番,只有那些讚揚或者親近蘇聯的作家才能得到他們的好評。
林子軒沒讀過他們的著作,也就無從談起。
他本來寫了一篇稿子,想要談一談中國文化和俄國文化的淵源,看到這種情況,也就放棄了,而是說起了中國新文學的發展。
僅僅是泛泛而談,他對這次的交流會不抱什麼期待。
他們開會的地點在蘇聯的作家協會,交流會結束,有人帶著林子軒參觀作協的榮譽展覽室,介紹蘇聯這個時期的著名作家。
展覽室內掛著不少畫像,每一位著名作家的畫像下面都有他們寫的書籍和獲得的榮譽。
高爾基排在第一位,獲得的榮譽也最多。
作協的負責人充滿自豪的一個個作家介紹過來,其中有一位叫做扎米亞京的作家介紹的特別簡短,只說了名字就結束了。
這倒引起了林子軒的興趣。(未完待續。)
第三百一十三章 看來你已經有了靈魂
在林子軒的腦海裡有關於扎米亞京的少量資訊。
這位蘇聯作家是和英國作家奧威爾,以及赫胥黎相提並論的人物,他們三人寫了三部小說,被稱為“反烏托邦三部曲”。
分別是扎米亞京的《我們》,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和奧威爾的《1984》。
《我們》於1924年以英文在美國出版,《美麗新世界》出版於1932年,《1984》出版於1949年,無論是《美麗新世界》還是《1